济南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济南市统计局

济南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省城优势,大力发展省会经济,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和谐济南”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注1)。

一、综合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注2)187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第一产业增加值132.4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864.0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880.1亿元,增长15.4%。人均生产总值31604元,增长14.2%。

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52125元/人,增长15.4%(劳动生产率按就业人口计算)。各项税收总额231.3亿元,增长11.9%,占生产总值比重12.3%。财政收入明显增加。全市地域财政总收入380.8亿元,增长20.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6.0亿元,可比增长20.7%(注3)。

经济结构继续得到调整。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末的7.5:45.1:47.4变化为7.1:46.0:46.9,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68.5亿元,增长22.8%,占GDP的比重41.0%,提高1.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45.7%,提高5.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1.1%,提高1.1个百分点;经济外向度16.2%,提高0.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比重30.1%,提高2.1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特色明显。(注4)中心区产业外移步伐加快。按在地统计,中心区完成生产总值834.1亿元,增长12.1%,占全市总量44.5%,受城市工业向外转移的影响,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7.4亿元,下降19.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7亿元,增长23.1%。近郊区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近郊区完成生产总值807.7亿元,增长18.9%,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4.4%,拉动经济增长6.9个百分点。近郊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总量的43.0%,提高0.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7.4亿元,增长36.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6亿元,增长29.6%。远郊区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远郊区生产总值234.7亿,增长17.0%,占全市总量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1亿元,增长4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7元,增长29.2%。

市场物价形势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1%。其中:食品类、居住(注5)、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衣着类,分别上涨2.7%、3.6%、1.2%、1.1%、0.5%和0.3%;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1.0%、0.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11.3%。

就业状况进一步好转。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6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4%。其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14.2万人,增长0.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注6)146.7万人,增长0.5%。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全年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就业再就业12.77万人,其中安置“4050”困难群体0.8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86%。

社会环境和谐稳定。“平安济南”建设成效显著,全年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1155起,提高21.5%,刑事犯罪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破获经济案件790起,挽回经济损失2亿余元,有效地维护了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事故呈下降态势。2005年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2024起,死亡472人,重伤780人,经济损失622.7万元,同比起数减少231起,下降10.2%;死亡人数减少24人,下降4.8%;重伤人数减少113人,下降12.7%;经济损失减少231万元,下降27.1%。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扭转;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尚不稳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等。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23.6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4%,其中粮食438.5千公顷,增长4.9%;蔬菜120.7千公顷,增长0.1%;油料16.2千公顷,增长3.1%;棉花30.3千公顷,降低16%。全市各类畜牧小区已达1058余处,比上年末增加80余处,规模饲养户2.1万户,增长12.1%。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70个,比上年增加1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6家,市级龙头企业41家,过亿元企业20家。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总产260.1万吨,为近五年最高。粮食单产达到5932公斤/公顷,蔬菜总产量突破700万吨,肉、蛋、奶产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26.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98%。其中:农用排灌机械动力110.5万千瓦,增加0.36%;农用拖拉机和拖拉机田间作业配套机械拥有量分别为5.94万台、8.76万台。农用运输车11.3万辆,增长0.69%。机耕、机播、机收作业面积分别为325.93千公顷、301.57千公顷、212.61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0.09%、2.22%和4.93%。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44千公顷,增长1.0%;节水灌溉面积78千公顷,增长4.0%。

三、工业、建筑业

(一)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734.0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注7)增加值670亿元,增长25.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13.5亿元,增长24.6%;实现利润104.6亿元,增长30.3%。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2.65吨标准煤,降低0.11吨标准煤,下降3.9%。全年工业用电101.2亿千瓦时,增长22.3%。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注8)为217.1%,提高16.4个百分点。

“2133”工程进展顺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075.6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52.3亿元,增长35.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714家,净增加202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303家,增加71家。

产销衔接良好。全年产品销售率97.74%,提高0.3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在重点统计的219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增长的达124种,占56.6%,其中钢产量突破千万吨大关。

支柱行业和大型企业支撑作用显著。2005年,黑色金属冶炼、交通运输设备、石油加工业三大传统支柱行业合计实现销售收入84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0.7%,提高1.9个百分点,贡献率达47.8%,提高8.2个百分点;利润、利税总额均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0%以上。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303家,共实现销售收入1627亿元,增长28.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74.8%上升至78.4%。济钢、重汽、中石化济南分公司(济南炼油)、浪潮四大过百亿集团,实现销售收入合计达722.3亿元,增长31.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