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的目标,积极推进创建文明城市进程,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创新思路,统筹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注1) 一、综合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注2)1618.9亿元,增长15.6%。第一产业增加值118.7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742.4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757.8亿元,增长13.0%。人均生产总值2761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3338.6美元),可比增长14.1%。 经济运行质量提高。2004年,全市社会劳动生产率45158元/人,增长14.6%(劳动生产率按就业人口计算)。各项税收总额206.8亿元,增长18.8%,高于GDP增幅3.2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比重12.77%,提高0.0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明显增加。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377.8亿元,增长18.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9.04亿元,可比增长20.9%(注3)。 经济结构调整有新进展。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末的7.6:44.6:47.8变化为7.3:45.9:46.8,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04.3亿元,增长19.6%,占GDP的比重37.3%,提高1.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率40.2%,提高3.2个百分点;经济外向度15.6%,提高3.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28%,提高2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注4)。全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9.5亿元,增长13.5%,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为39.5%。旅游业增势良好。泉水持续喷涌和重大赛事带动了旅游业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217.9万人次,增长27.6%,其中接待境外游客10.7万人次,增长59.3%;旅游总收入94.1亿元,增长30.7%,其中国际旅游创汇3698万美元,增长54.3%。商务服务业方兴未艾。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75.0亿元,增长15.0%,其中举办展会70场,营业收入0.65亿元,增长16.1%。 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信息产业增加值210.9亿元,增长14.5%,其中软件业销售收入78.0亿元,增长30.0%;电话主线普及率43.0线/百人,增长22.4%;移动电话普及率39.7部/百人,增长32.1%;互联网普及率14.1户/百人,增长4.4%;家庭宽带网普及率19.8%,增加4.2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小幅攀升,工业品出厂价格升幅较大。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5%,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居住(注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衣着类,分别上涨7.4%、4.6%、3.7%、0.8%和0.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2.7%、2.4%和0.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6.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16.4%。 就业形势进一步好转。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58.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9%,其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13.3万人,增长2.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5.9万人,增长4.4%。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全年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就业再就业11.88万人,其中安置困难群体1.1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89%。 社会环境和谐稳定。“平安济南”建设成效显著,全年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7408起,提高4.2%,刑事犯罪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破获经济案件450起,挽回经济损失6768.4万元,维护了经济秩序。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事故总量呈下降态势。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2265起,下降9.1%,死亡496人,下降7.1%。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需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转变;外向经济依然薄弱;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不协调,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社会保障体系尚需完善,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等。 二、农业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财政向农村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全年市财政支农投入5.25亿元,增长46%,减免农业税1.58亿元,“三农”形势出现积极变化。 农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4.4亿元(现行价),其中粮食占17.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蔬菜占30.3%,降低2.1个百分点;畜牧业占35.2%,提高1.4个百分点;林业占2.2%,降低0.1个百分点。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08.9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1%,其中粮食418.04千公顷,增加3.3%;蔬菜120.60千公顷,减少0.2%;油料15.74千公顷,减少0.3%;棉花36.11千公顷,增长21.6%。 主要农产品产量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242.7万吨,增长10.1%;单产5807公斤/公顷,增长6.6%,总产为近五年最高水平,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18.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3%,其中农用排灌机械动力110.1万千瓦,减少1.6%;农用拖拉机和拖拉机田间作业配套机械拥有量分别为5.8万台、8.5万台,拖拉机与配套机械配套比达到1:1.46。农用运输车11.2万辆,增长1.1%。机耕、机播、机收作业面积分别为325.6千公顷、295.0千公顷、202.6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减少0.7%、增长7.6%和增长0.03%。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38.9千公顷,增长0.4%;节水灌溉面积74.7千公顷,增长2.2%。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加快。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1个,其中超亿元企业19家。建成畜牧业饲养小区936个,各类规模饲养户19150个,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生猪饲养户增长33.7%。 三、工业 工业强市、“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战略及“2133”工程成效显著,工业生产、效益持续高位运行。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616.8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注6)实现增加值556.8亿元,增长2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71.0亿元,增长28.1%;实现利润79.6亿元,增长45.1%。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注7)为194.4%,提高28.8个百分点。 重工业比重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3%和26.0%,轻、重工业比例由上年的27.3:72.7变化为24.5:75.5,重工业比重提高2.8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234.2亿元,增长28.4%,占规模以上比重42.1%,提高3.1个百分点。 大型主力企业集团作用突出,行业集中度提高。亿元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合计达1219.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4.8%,提高3.4个百分点,其中三家百亿元以上企业贡献率达38.8%,提高9.1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交通运输设备、电子计算机及通信设备三大支柱行业销售收入合计610.1亿元,增长41.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