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的一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全面落实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坚持统筹发展,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2184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38.9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2729.0亿元,增长16.8%,其中,工业增加值11556.0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6978.8亿元,增长14.2%。三次产业比例为9.8:58.2:32.0。人均生产总值23546元,增长13.9%。 就业再就业形势良好。认真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已连续3年实现城乡就业双过百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7.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59.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1.4万人,其中,“4050”等特困人员再就业1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首批在25个县(市、区)启动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就业投入进一步加大,支出资金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3.4万个,减免各项税费4.9亿元,使31.6万人次受益。 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0%,涨幅较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农村均上涨1.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8%,消费品价格上涨0.8%。食品和居住价格涨幅较大,分别上涨2.1%和4.4%,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两大主动力。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回落1.4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3%,回落1.7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0%,回落3.2个百分点;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3.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8%,回落1.1个百分点。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0%,其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5.1%,分别回落3.5个和3.9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增强。继续实施“一个龙头”、“三个突破”和“双30”政策。山东半岛城市群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4.1%,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6%,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主体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制造业的36.9%。继续加大对菏泽的扶持和对口帮扶力度,累计开工建设项目184个,完成投资84.3亿元。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幅达到27.6%,全省有22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比上年增加2个。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完成。 海洋经济发展加快。主要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值3002.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海洋渔业、海洋油气等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实现产值1260.3亿元和67.9亿元,分别增长10.8%和17.4%。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海洋石油、原盐和烧碱产量达到215.8万吨、1726.1万吨和304.2万吨,分别增长1.8%、22.4%和12.2%。海洋制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新建2个海洋特别保护区、7个渔业资源保护区,面积101.2千公顷。 各项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全部取消了农业税。企业改革继续深化,省管企业中60%的辅业单位完成了分离改制,74家上市公司全部完成或进入股权分置改革程序。非公有经济发展壮大,实现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升至52.0%。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政府采购完成额比上年增长23.3%;加强基层财政管理,对下转移支付144.1亿元。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重组积极推进,全省城市信用社组建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基本完成,农村信用社组织形式改革完成,邮政储蓄银行改革顺利启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顺利完成。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就业再就业压力比较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保障能力不强,等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138.9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农业增加值1260.6亿元,增长5.1%,对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0%;林业增加值45.9亿元,增长8.3%;牧业增加值466.4亿元,增长4.8%;渔业增加值322.0亿元,增长3.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44.0亿元,增长22.2%。 主要农牧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粮食总产量达到4048.8万吨,创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3.4%;棉花产量突破100万吨,增长20.9%。 林业生态建设稳步展开。进一步加大荒山植树造林力度,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效显著,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省完成造林面积134.5千公顷,其中,荒山造林47.8千公顷,是近年来荒山造林最多的一年。新增国家级生态公益林240.0千公顷,省级生态公益林66.7千公顷,全省已有1106.7千公顷林地纳入国家级、省级公益林管理。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02‰以内,森林火灾次数和受害森林面积分别比上年下降60.0%和71.1%。 渔业生产建设得到加强。水产品总产量757.0万吨,比上年增长2.8%。其中,海水产品产量642.0万吨,增长2.5%;淡水产品产量115.0万吨,增长4.5%。优质水产品发展加快,海参、对虾等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5.3万吨和9.6万吨,分别增长15.7%和10.2%。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无公害养殖面积达到130千公顷,162个水产品获农业部无公害水产品称号。加大渔业资源修复工作,建设完成12个海珍品底播增殖区、7处渔业资源保护区和6处人工鱼礁示范区。出口水产品106.4万吨,增长6.6%。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大,省统筹安排用于“三农”方面的财政性投入187.7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农业机械化装备及服务能力提高。农机总值达到521.0亿元,增长6.3%;联合收获机保有量达到9.7万台,增长19.2%。农机服务产值达到350.1亿元,增长2.9%;完成机耕作业面积7495.6千公顷,机播面积5706.6千公顷,机收面积3821千公顷。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有效灌溉面积4818.2千公顷,增长0.6%,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959.3千公顷,增长4.2%。农村“路水电医学”工程进展较快,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用电量376.2亿千瓦时,增长8.5%;在村村通电、通电话的基础上,通汽车行政村数比重上升到99.6%,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1.5%,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20万平方米,88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农民参合率达到8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