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增长。年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280公里,比上年增加117公里。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4.7亿吨,增长22.4%。航空客运量1255.7万人次,增长18.9%;货邮量16.9万吨,增长15.7%。铁路、公路、水运共完成旅客运量14.7亿人次,增长11.4%;完成货运量16.5亿吨,增长13.0%。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增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7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其中,电信业务总量为928.3亿元,增长36.5%;邮政业务总量50.0亿元,增长11.9%。年末长途电话电路1.9万个2兆,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74.6万路端。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689.0万户,减少2.9%;移动电话用户2950.8万户,增长27.4%。电话普及率达到61.7部/百人。 旅游业发展形势喜人。接待入境游客193.1万人次,增长24.5%,入境旅游收入10.1亿美元,增长29.9%;接待国内游客1.7亿人次,增长18.9%,国内旅游收入1214.8亿元,增长24.7%;旅游总收入1295.6亿元,增长24.7%。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境内财政总收入突破4000亿元,达到4110.2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55.3亿元,增长26.3%。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力分配向技术创新和社会事业领域倾斜。地方财政支出达到1832.6亿元,增长25.0%。企业挖潜改造、科技支出分别增长28.3%、35.4%。支农支出、城市维护费、卫生事业费支出分别增长20.3%、23.9%、34.0%。 金融运行健康平稳。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9634.0亿元,比年初增加2764.8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为10358.0亿元,增加1323.7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5709.6亿元,增加2505.7亿元,同比多增500.3亿元,连续两年多增贷款超过500亿元。信贷投放重点突出。服务业贷款增势良好,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零贸易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五项合计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达36.6%;农业贷款增加296.4亿元,多增74.1亿元;中小企业贷款稳定增长,贷款增加1130.6亿元,多增499.2亿元。金融机构效益显著改善,实现盈利217.9亿元,增盈52.3亿元。 证券期货市场呈现生机。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20家,股票128只,其中境内上市公司84家,股票88只,境外上市公司40家(境内境外同时上市公司4家)。拥有证券公司2家,证券营业部142家,证券服务部34家;期货经纪公司8家,期货营业部13家。证券交易金额大幅增长,证券营业部经营状况良好,142家证券营业部股票基金交易金额为5857.9亿元,增长1.6倍。129家营业部实现盈利,盈利面达90.9%。期货市场持续较快发展,期货交易额9982.7亿元,增长31.6%。 保险业稳步发展。实现保费收入396.2亿元,增长16.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6.2亿元,增长20.7%;人身险保费收入290.0亿元,增长14.7%。资本实力明显增强,保险业总资产达995.9亿元,增长17.7%。支付各项赔款与给付120.9亿元,增长57.8%。有6家外资公司在我省设立营业机构。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星火计划实施顺利,省级以上项目221项,比上年增加2项;其中国家级123项,增加5项。专利工作成绩突出。专利申请量38284件,增长32.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7237件,增长50.7%。授权专利15937件,增长48.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092件,增长20.9%。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共有住鲁两院院士3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0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70人。 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含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企业1665家,比上年增加40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60.8亿元,增长37.2%;实现利润、利税122.4亿元和203.6亿元,分别增长30.2%和32.7%。互联网应用更加普及。网站3.7万个,增长32.1%;上网人数1126万人,增长14.0%;建成门户网站的省直部门、市级政府、县级政府分别达到93%、100%和95.4%,上网企业超过10万家。14个重点电子政务系统全部启动建设,5个基础政务信息资源库中有4个已经进入应用阶段。国家信息通讯国际创新园落户济南,有3市被国家批准为农村信息化试点市。银行卡的发放量达到3506万张。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制定实施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建立。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6.2%,比年初提高2.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4.8亿美元,增长52.5 %。 名牌战略和标准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已经有世界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产品187个,其中新增68个;山东名牌产品1182个;山东省服务名牌94个。全国驰名商标68个,其中新增14个。共批准发布山东省地方标准657项,其中农业395项,资源节约与综合41项。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的达到85%以上。 气象地震等领域技术水平逐步提高。新建区域气象观测站1176个,上传资料站点达到80%以上,基本达到了城市5—10公里、农村10—20公里的密度。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影响面积32.7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8.5亿立方米。数字强震观测水平提高,内陆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2.0级,近海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3.0级。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防治预案预警等制度,建成42个监测点,有效防治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启动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和“数字国土”地理信息平台建设试点,提供各类地理信息产品2万多件。 十、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辍学率在2%以内,共发放“两免一补”资金3.7亿元,资助学生234万人次。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已有高等职业院校62所,在校生38.9万人。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全年招生44.5万人,在校学生达到133.8万人,分别增长11.1%和14.2%。技工学校、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等发展趋于合理。 文化出版广电事业取得新成就。大力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基层服务点覆盖8万多个村庄。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成功举办了首届文化产业博览会。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17个,艺术表演场馆9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58个,博物馆75个。拥有各级各类档案馆200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162个;馆藏档案1018.3万卷,馆藏资料310.2万册,开放档案291.5万卷。拥有公共图书馆145个,出版各类图书6521种、报纸133种、杂志262种。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5.9%和9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