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创新思路,统筹发展,经受住了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新挑战和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注1)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注2)达到136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第一产业增加值105.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599.6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663.2亿元,增长13.0%。三次产业的比例为7.7:43.8:4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632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2855美元),可比增长13.2%。 非公有制经济规模继续扩张。全年实现增加值482.7亿元,增长22.8%,占GDP的比重达到35.3%,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物价水平平稳回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1%,降幅明显缩小。其中:食品类、居住类(注3)、烟酒及用品类分别上涨0.9%~3.6%;衣着类、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0.7%~4.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3.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11.2%。 就业形势好转。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55.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7%。其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10.1万人,增长0.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0.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5%。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全年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就业再就业9.3万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7万人,安置大龄就业困难人员1.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82%,比上年下降0.07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达13346家,参保职工85.4万人。其中:企业参保职工68.2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员17.2万人。全年统筹支付养老金25.9亿元。全市67242人享受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低保金5182.5万元。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事故总量呈下降态势。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2484起,死亡534人;与上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349起,下降12.3%,死亡人数减少3人,下降0.6%。工矿商贸、道路交通和火灾等三类事故起数分别下降了3.8%、18.4%和7.6%。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外向经济依然薄弱;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尚需完善;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等。 二、农业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农村经济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0.3亿元(现行价)。种植业占59.4%,其中蔬菜占32.4%,林业占5.7%,牧业占33.8%,渔业占1.1%。蔬菜、畜牧产值比重达到全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6.2%,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据统计,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90.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5%,其中:粮食404.8千公顷,比上年减少5.3%,蔬菜120.9千公顷,增长6.5%,油料15.8千公顷,增长5.2%,棉花29.7千公顷,增长19.1%。 农作物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220.6万吨,增长16.2%;单产5448公斤/公顷,增长22.7%;油料总产5.2万吨,增长42.6%,单产3319公斤/公顷,增长35.5%。棉花今年受连阴雨天、病虫害等因素影响,单产1076公斤/公顷,减少5.1%;总产3.2万吨,增长13.0%。蔬菜总产量668.7万吨,增长5.5%,单产55321公斤/公顷,减少0.9%。 林、牧、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植树造林合格面积10.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53.6%;育苗面积3.18千公顷,增长30.9%。全年肉类总产量36.9万吨,增长4.5%,其中猪肉产量20.8万吨,增长5.8%;牛羊肉类总产量8.6万吨,增长5.7%;禽蛋总产量46.9万吨,增长3.8%;奶类总产量14.1万吨,增长39.8%。水产品产量2.8万吨;名优水产养殖面积1.3千公顷,增长8.3%。 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9家,其中超亿元企业12家。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17.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8%。其中:农用排灌机械动力111.9万千瓦,减少0.4%;农用拖拉机和拖拉机田间作业配套机械拥有量分别为5.96万台、8.65万台,拖拉机与配套机械配套比达到1:1.5。农用运输车11.06万辆,比上年增长2.1%。机耕、机播、机收作业面积分别为328.0千公顷、274.2千公顷、202.6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减少0.7%、增长5.5%和减少2.1%。新型节水灌溉又有新发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37.9千公顷,减少0.7%;节水灌溉面积73.1千公顷,增长7.3%,其中,喷、滴灌溉面积3.96千公顷,低压管灌溉面积56.6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成为全市共识,“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战略及“2133”工程成效显著,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快、基础好、效益高”的特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494.6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注4)实现增加值426.6亿元,增长22.4%。其中:国有企业56.4亿元,增长20.1%;集体企业43.3亿元,增长17.1%;股份合作企业5.9亿元,增长17.1%;股份制企业183.8亿元,增长18.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4.2亿元,增长10.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103.1亿元,增长35.6%。 “2133”工程顺利实施。产品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223.1亿元,比上年增长3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93.8亿元,增长4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319家,增加194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69家,增加38家。 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343亿元,同比增长31.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6.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产销衔接良好。全年产品销售率97.84%,较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在重点统计的281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增长的达198种,占70.5%。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实现利税133.5亿元,增长42.4%;实现利润54.9亿元,增长67.0%。亏损企业亏损额5.9亿元,下降15.9%;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注5)为148.8%,提高13.8个百分点。 建筑业较快增长。全市具有新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758家,共完成增加值62亿元,增长13.1%;实现利税9.7亿元,增长5.0%;亏损企业亏损额1.2亿元,比上年降低14.3%;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当年价全社会增加值计算)为3.94万元/人,房屋施工面积270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720万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