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山东省统计局

山东省统计局

2006年3月5日

2005年,是我省圆满完成“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中央对山东的一系列指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更加注重统筹发展,更加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全省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184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27.6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0620.3亿元,增长17.9%,其中工业增加值9562.9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5920.4亿元,增长14.5%。三次产业比例为10.4:57.5:32.1。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全年四个季度生产总值增幅差距在0.5个百分点以内。人均生产总值20044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2447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5%。

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城镇新增就业106.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万人,其中“4050”等困难人员再就业10.1万人。按规定减免各种税费近5亿元,惠及下岗失业人员132万人次。年末城镇在岗职工人数859.2万人,比上年增长10.7%。“西输东接”工程成效显著,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62.2万人,增长34.9%。城镇登记失业率3.35%。

价格总水平涨幅趋缓。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涨幅较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3%,消费品价格上涨1.2%;城市上涨1.1%,农村上涨2.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涨幅回落2.7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9%,涨幅回落7.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2%,涨幅回落4.0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9%。房屋销售价格上涨8.5%,其中住宅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9.0%。

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大力实施“龙头带动”、“三个突破”和“双30”发展战略,全省区域经济呈现出东中西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山东半岛城市群已成为全国最密集的城市和产业集聚区之一,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4.1%,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8%;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2.9亿美元,占全省的92.5%。县域经济呈现强者更强、“弱者”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30个欠发达县进一步激发内部活力,加快追赶速度,各项经济指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全省有20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总量居全国第二位。14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

文明山东建设成绩斐然,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在全国评选出的首批9个“全国文明城市”中,我省获得2个。28个村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43个单位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10个城市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市,数量列全国第二位。

海洋经济带动作用增强。积极倡导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海洋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主要海洋产业实现产值24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6.9%。海洋石油、滨海旅游和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增势强劲,实现产值58.7亿元、574.7亿元和39.0亿元,分别增长38.4%、23.8%和39.8%。海洋开发与保护进一步加强。设立海洋自然保护区12处,保护区面积达到53.7万公顷,有18个县成为全国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县。

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逐步完善,对13户省属企业进行了重组整合。投资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制定了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办法,规范了建设项目管理程序。积极调整省以下财政体制,实行“五奖一补”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有效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农村税费改革扎实推进,农业税税率降低2个百分点,有66个县全部免征农业税。努力化解地方金融风险,顺利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资源供需矛盾有所加大,就业再就业压力比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等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实现稳定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741.2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农业产值2034.5亿元,增长3.2%;林业产值55.9亿元,下降7.2%;牧业产值1125.6亿元,增长7.3%;渔业产值465.5亿元,增长6.7%。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达到3917.4万吨,创六年来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11.4%;棉花产量由于受市场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减少22.9%。多数主要农牧产品产量保持了增长态势。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围绕生态省建设,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突出抓了荒山、荒地、荒滩、沿路、沿河、沿海和环城绿化。全省人工造林面积141.1千公顷,其中,用材林47.5千公顷,经济林42.7千公顷,防护林49.6千公顷。全年板栗产量21.8万吨,比上年增长7.9%;核桃产量2.0万吨,增长42.9%。

渔业生产成效显著。水产品总产量736.1万吨,比上年增长2.5%。其中,海水产品产量626.1万吨,增长2.3%;淡水产品产量110.0万吨,增长3.7%。优质水产品发展势头强劲,对虾、海参和大菱鲆养殖产量为6.9万吨、4.6万吨和3.5万吨,分别增长11.3%、15.0%和94.4%。水产品加工产量443.2万吨,增长32.2%。远洋渔业产量25.8万吨,增长14.2%。休闲渔业收入16.8亿元,增长40.0%。水产品出口创汇28.0亿美元,增长27.3%。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已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20处,认定无公害水产品产地178处,认证无公害产品201个。

农机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农机总值达到490亿元,比上年增长7.5%;农机总动力9199.3万千瓦,增长5.1%。大中型拖拉机22.8万台,增长7.6%。玉米联合收获机5873台,增长69.3%。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7227.8千公顷,机播面积5383.7千公顷,机收面积3713.6千公顷。实现农机服务产值340.1亿元,增长4.9%。

农村基础条件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起步。农村用电量346.5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3.9%。化肥施用折纯量467.6万吨,增长3.7%。有效灌溉面积4790.0千公顷,增长0.5%。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879.7千公顷,增长2.7%。全省用于“三农”方面的财政性投入达308.2亿元,增长29.1%。农村“路、水、电、医、学”和环境整治建设加快推进,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基本达到村村通电话,通汽车村数比重上升到99%,自来水受益村数比重上升到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