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实施了第八、第九批全民健身工程,新增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场地24.4万平方米。在世界杯总决赛和世界锦标赛中,共获得5枚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在亚洲锦标赛上,获得9枚金牌、3枚银牌、7枚铜牌。在第十届全运会上,获42枚金牌、29枚银牌、27枚铜牌,总分2102.2分,金牌、总分分别列全国第三、第四位。 十、城乡建设 城镇化进程加快,规划调控作用显著增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重点完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山东省海岸带规划》和《济宁都市圈规划》三项规划的评审论证。108个市县全面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96个全国重点镇和247个省级中心镇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完成,10812个村庄重新修编或调整完善了规划。 城市承载服务能力提升。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新开工建设19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0万吨/日,目前已建成污水处理厂87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新增自来水供水能力40万吨/日、供热面积1000万平方米、用气人口60万人。城市交通、环境面貌有较大改善。新建、扩建城市道路面积700万平方米,新增公交营运车辆1500标台、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2000吨/日、城市园林绿地3000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 建筑墙材革新和节能工作扎实推进,安康居住工程全面实施。全年实际应用新型墙材150亿块标砖,占建筑墙材总量的65%;完成节能建筑工程1350万平方米,占新建居住建筑总量的45%。全省经济适用房开工面积588.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6%;竣工面积252.7万平方米,增长53.6%。 十一、资源、环境保护 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加强资源供应调控。实施采矿权源头控管,保证重点矿山建设,全省划定矿区范围102个,颁发采矿许可证471个。完成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2085个,增加土地面积93.4千公顷,其中,增加农用地36.4千公顷,增加耕地30.9千公顷。地质勘查取得明显成效。投入勘查资金5.9亿元,新发现金、铁、铜、煤和地热等一批矿产地。新增国家地质公园3处、国家矿山公园1处。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工作全面推进。挖潜盘活存量土地9.7千公顷。对布局不合理的“小、散、乱”矿山进行了关停并转和重新整合,促进了矿产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开发。煤炭开采回采率达到65%以上。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逐步完善,国有土地有偿出让17.9千公顷。 生态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建成12个国家生态示范区,创建了20个生态建设示范县。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74处,面积1083.3千公顷。8个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地区在全国首批通过整体验收。国家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分别达到7个和36个,绿色学校分别达到24所和136所。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4%。 污染防治力度加大,城乡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179个。关停并转迁企业465个,对45条重点河流实施了综合治理。累计建成烟尘控制区250个,面积2965.2平方公里。17城市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93.9%,其中,15个城市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2个城市符合国家三级标准。省控地表水中,41.4%的断面符合国家Ⅳ类水质标准,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35.3%。累计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312个,面积2197.9平方公里;累计建成高污染燃料禁烧区90个,面积955.4平方公里。 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完成了对空气、地表水、废水污染源共123套数据采集装置安装建设。累计建成23个重点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站和104个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自动监测数据量已占总量的77%。深入开展了环境空气、城市降水、河流湖库、近岸海域、城市环境噪声和污染源监测,定期发布全省环境状况公报和全省环境质量通报、重点流域排污总量控制监测公报。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据2005年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省总人口9248万人,人口出生率12.14‰,死亡率6.31‰,自然增长率5.83‰。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744.8元,比上年增长13.8%,增幅提高1.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457.3元,增长11.7%,其中食品支出2512.7元,增长8.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7%,下降0.9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使用面积21.9平方米。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581.0元,增长15.7%。 农村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3930.6元,比上年增长12.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35.8元,增长14.5%。其中,食品支出1087.7元,增长8.8%;用于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377.2元,增长26.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8%,降低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9.6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53.8万人、861.5万人、771.1万人、578.7万人和461.2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67.3万人、89.6万人、23.6万人、102万人和70.4万人。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445.3亿元,增加45.3亿元;支出372.2亿元,增加51亿元。企业退休人员中有180.5万人实行了社会化管理,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8%,其中社区管理率达到78%。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70万人。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全省最低生活保障救助118.9万人。其中,城镇低保63.3万人,农村低保35.7万人,农村定期救济19.9万人。省市县乡四级财政联保的新五保供养体制基本确立,集中供养率39.6%,供养经费支出3.5亿元。专项救助工作稳步推进。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建设试点县(市、区)由上年的21个扩大到45个。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成效显著。面向城乡困难群众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住房、教育、就业、司法援助活动,救助困难群众72万人。全省接收捐款6.1亿元,其中“慈心一日捐”接收捐款5.6亿元。全省福利彩票销售53.9亿元,比上年增长89.0%。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915个,床位12.2万张,收养9.5万人。社会福利企业1881个,安置残疾人员4.4万人。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或核算数字。 2.全省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全省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计算基数为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