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民用汽车拥有量继续增加。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250.0万辆,比上年增长16.8%;其中私人轿车51.0万辆,增长21.6%。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28.5亿元,比上年增长39.0%。其中,电信业务总量683.8亿元,增长41.1%;邮政业务总量44.7亿元,增长12.7%。年末长途电话电路1.3万个2M,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70.2万路端。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770.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315.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5部/百人,比上年增加6部。 旅游业总收入超过千亿元。接待境内外游客1.4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0.0%。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55.1万人次,增长30.0%;接待国内游客1.4亿人次,增长20.0%。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39.0亿元,增长27.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8亿美元,增长37.7%;国内旅游收入974.6亿元,增长27.0%。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财政实力跨上新台阶。境内财政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达到3342.2亿元,比上年增长24.7%。税收总收入2130亿元,增长25.7%。地方财政收入1072.7亿元,增长29.5%。财政收入结构出现积极变化,地方税收收入增长31.7%,高于非税收入增幅8.9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7.0%,提高1.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达到1465.5亿元,增长23.2%。 金融业发展良好。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7478.0亿元,比年初增加2428.0亿元,增长16.1%。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17103.5亿元,增长16.8%;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035.1亿元,增长17%;企业存款余额4123.9亿元,增长6.8%。贷款强势增长,结构继续优化。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3874.0亿元,新增贷款首次超过2000亿元,比年初增加2032.0亿元,增长17.2%。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3381.8亿元,增长17.6%;基本建设、私营及个体企业、三资企业贷款比年初分别增长23.9%、17.3%、24%。社会信用总量持续增长。为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4230亿元,比上年多签发470亿元,增长12.5%。有6家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截至年末发行89亿元。金融机构共实现盈利165.6亿元,增长80.4%。 证券市场平稳运行。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00家,股票108只。其中,境内上市公司78家(其中4家同时在境外上市),股票82只;境外上市公司26家。证券公司3家,证券营业部141家,证券服务部34家;期货经纪公司9家。省内证券营业部股票基金交易金额2196.5亿元,比上年下降21.6%。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全面推开,12家公司进入股改程序,其中7家公司已经完成股改。期货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期货交易额8282.7亿元,增长26%。 保险业健康发展。保费收入340.8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8亿元,增长18.4%;人身险保费收入252.8亿元,增长3.6%。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76.6亿元,增长16.1%。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和给付52.4亿元,增长22.8%;人身险支付赔款和给付24.2亿元,增长3.8%。 九、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科技事业硕果累累。有16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95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奖励。共取得各类重要科技成果2408项,其中农业、工业和医疗卫生领域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占77.1%。星火计划成效显著。共组织实施省级以上星火计划项目219项,其中国家级118项。专利工作成绩斐然。专利申请量28835件,比上年增长56.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801件,增长48.6%。授权专利10743件,增长10.4%,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903件,增长14.6%。 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坚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泰山学者”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共有两院院士33人,其中新增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8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70人。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企业共建立技术中心274家,其中国家级4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4.1%,比年初提高2.2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1955.4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实现利润42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9.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2.5亿美元,增长70.3%,占出口总额的9.2%。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深入展开。“名牌战略”取得新突破。在3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我省荣获了其中2个;中国名牌产品119个,新增59个;山东名牌产品941个。国家免检产品194个,新增121个。全国驰名商标达到53个。突出抓好食品质量安全,对所有食品生产企业和193个县区级食品生产区域实施了区域监管,加强对肉禽加工企业的动态监管力度。完善技术检测网络建设,国家级质检中心达到8个,完成19个食品通用实验室、8个棉花公检实验室的建设。 气象监测现代化水平提高。《山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正式施行。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自动气象站监测网。建成7个土壤湿度自动监测站、17个酸雨观测站、6个中规模卫星云图接收站、1个极轨卫星接收站。发布各类灾害预警信号32次,发布短时灾害预报1825次。人工增雨作业影响面积28.4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5.8亿立方米。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部分家庭困难学生开始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创建了164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首批确定了10处实训基地、110所骨干示范性学校、278个示范专业(点)。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全年招生40.1万人,在校学生达到117.1万人,分别增长22.3%和23.8%。职业培训工作取得新成绩。技校招生超过12万人,培养高级技工10万多人。 文化出版广电事业繁荣发展。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18个,艺术表演场所95个,公共图书馆142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59个。拥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58个,馆藏档案696.6万卷。共出版各类图书5900种、报纸133种、杂志266种。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1%和95.0%。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拥有卫生机构1.7万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855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16所,妇幼保健机构150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4.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2.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4.2万人、注册护士10.1万人。“两个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已有215个项目竣工,竣工率96.0%。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28个。1845.7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试点,筹集资金4.4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