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拥有卫生机构1.7万所,其中,医院1178所,卫生院1756所,卫生防疫机构177所,妇幼保健机构149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2.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4.2万人、注册护士10.0万人。公共卫生“两个体系”已有219个项目竣工,乡镇卫生院建设“360工程”已有255个主体竣工。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在全国高水平比赛中夺得24枚金牌。在第15届亚运会上夺得21枚金牌、10枚银牌和7枚铜牌,创历史最好成绩。山东鲁能泰山足球队荣获2006赛季中超联赛冠军和足协杯冠军,在职业联赛中取得了两获“双冠王”、四夺足协杯的优异成绩。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一届省运会,第十一届全运会和青岛奥帆赛筹备进展顺利。 十一、城乡建设 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省政府研究通过了《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和《山东省海岸带规划》。全省108个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完成。村镇规划编制进一步加强,60%的乡镇和40%的村庄完成了新一轮规划修编。 安康居住工程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方式和廉租住房制度逐步完善,货币补贴试点稳步推进。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873万平方米,竣工412万平方米;17个设区城市、37个县(市)已建立廉租住房制度,累计为1.5万户最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廉租住房保障。住宅产业化工作快速推进,42个项目开展了住宅性能认定,1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康居示范工程。 城市承载服务能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65亿元,增长18.7%。新建成污水处理厂20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90万吨/日,全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5%;新建和改造自来水供水能力40万吨/日;新增供热面积1500万平方米,用气人口200万人;新增公交营运车辆4000标台,新建、扩建城市道路面积2000万平方米;新增无害化垃圾处理能力2000吨/日;新增城市公园绿地4000公顷。 城乡综合整治深入展开。全省整治旧住宅小区337个、改造城中村396个、硬化背街小巷3465条,6个城市被评为全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6个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加强城市管理,拆除违法建筑354万平方米,规范广告牌匾28.4万块。村镇建设得到加强,完成投资560亿元,增长12.4%,村镇道路硬化率37.0%。重点扶持的6000个村庄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十二、能源、资源、环境保护 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省重点考核的千户重点用能工业企业主要产品生产实现节能334.1万吨标准煤。在千户企业填报的49项单位产品能耗指标中,下降的占91.8%。在千户企业填报的1306个能耗指标数据中,下降的占89.3%。 建设领域资源节约效果明显。全面实施新建居住建筑节能65%、公共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35个城市和17个县城规划区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新型墙材生产和应用比例分别达到69%和75%,建成节能建筑2100万平方米。大力推进供水管网和“一户一表”改造,推行阶梯式水价,全年城市节水4亿立方米,新增5个国家节水型城市。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推进。积极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工作,全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7.3千公顷。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整理、复垦和开发新增土地面积12.1千公顷,新增农用地面积3.9千公顷,新增耕地面积3.4千公顷,连续6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加强基本农田规范化建设,设立了5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进一步规范了土地市场,完善交易规则。 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共投入勘查资金6.2亿元,新发现和探明了金、铁、铜、煤等一批重要矿产地,缓解了资源压力。实施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矿业权,转让出让矿业总价款比上年增长45.3%,实现矿业产值1338.8亿元。全省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投入增大,恢复治理土地2760公顷。新建世界地质公园1处、省级地质公园3处。 生态省建设进展顺利。环保创建成效突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增至17个,其中新增2个;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命名的市县8个;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46个。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加快脱硫工程建设进度,共建成重点燃煤发电机组脱硫设施形成减排能力20.7万吨/年。17城市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94.2%,其中15个城市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2个城市符合国家三级标准。全省河流断面COD均值下降13.1%,氨氮均值下降4.2%。全省17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在“较好”以上。 十三、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省总人口9309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6‰,死亡率6.1‰,自然增长率5.5‰。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192元,比上年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468元,增长13.6%,其中食品支出2712元,增长7.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0%,下降1.7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29.3平方米。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856元,增长13.5%。 农村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68元,比上年增长11.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44元,增长14.9%。其中,食品支出1191元,增长9.5%;用于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409元,增长8.4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9%,降低1.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7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省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106.3万人、996.1万人、789.7万人、647.3万人、488.8万人,比上年底增加52.5万人、134.5万人、18.6万人、68.6万人、27.5万人。全省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573亿元,增长19.6%;支出468亿元,增长21.2%。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初见成效,全省参保农民达到1067万人,领取养老金的农民68万人;当年收缴保费12.9亿元,基金累计结余69亿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4067.7万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参保59万人,增长59%。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扎实推进,共培训失业人员26.9万人,组织创业培训4.4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47.5万人。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普遍建立了城乡低保制度,最低生活保障救助119万人。其中,城镇低保62.2万人,农村低保48.0万人,农村特困救济8.8万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有了新进展,新建、改建和扩建1152处敬老院,供养五保对象27.7万人。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稳步推进。有113个县(市、区)建立了城市医疗救助制度,132个县(市、区)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救助和资助居民50.3万人。接收捐款6亿元,其中“慈心一日捐”5.6亿元。福利彩票销售46.8亿元。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962个,增加47个;收养19.5万人,增长1倍。社会福利企业1842个,安置残疾人员4.3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