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2 济南市统计局

产销衔接状况继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74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7%;产品销售率97.7%,较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产销率99.3%,非国有企业中,集体企业产销率95.9%,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销率97.5%。轻、重工业产销率分别为96.7%和98.2%。主要产品产量增多降少,在重点统计的60种产品中,比上年增长的40种,占66.7%。

建筑业平稳增长。2001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86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资质等级五级及以上的建筑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43.0亿元,增长9.9%;实现利税6亿元,与上年持平;亏损企业亏损额0.7亿元,基本持平;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当年价增加值计算)为28289元/人,增长9.2%;房屋施工面积169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720万平方米。工程质量优良率40%,提高1.3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需求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在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其他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01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245.7亿元,增长11.5%;集体经济投资70.7亿元,增长9.0%;城乡居民个人投资27.8亿元,增长33.5%。在国有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15.8亿元,增长8.7%;更新改造投资59.2亿元,增长7.3%;房地产开发投资62.2亿元,增长23.1%;其他投资8.5亿元,增长5.3%。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2001年,城镇集体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457个,当年投资额257.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用于第一产业投资2.7亿元,增长99.8%;用于第二产业投资58.8亿元,增长12.6%,其中用于工业投资57.2亿元,增长12.0%,比重为22.2%;用于第三产业投资196.4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的投资比重分别为1.0%、22.8%、76.2%。

房地产开发投资活跃。商品房投资58.5亿元,增长38.5%。房屋施工面积713.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95.2万平方米,分别增长27.4%和30.2%;房屋竣工面积190.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63万平方米,分别下降19.1%和22.8%。商品住宅实际销售面积117.3万平方米,下降1.7%,其中个人购买95.4万平方米,个人购买比例已达81.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朝着片区化、多类型、多档次、综合配套和环境优美舒适方向发展。

投资效益明显提高。2001年,全市城镇集体及以上单位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3.8%,项目建成投产率(不含房地产投资)58.1%。新增一大批生产能力(或效益),主要是:水泥8万吨/年;浓硝酸4万吨/年;大中型变压器183万千伏安;滚筒洗衣机40万台/年;背投电视10万部/年;程控交换机64.5万门/年;输电线路长度34公里;改扩建道路184.2公里;城市公交车辆购置418辆;粮仓容量11504万公斤;水库容量0.5亿立方米;中高等学校学生席位1.6万个;医院病床650张。

五、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资源调整配置迈出重要步伐,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渐趋完善,“两基”教育成果得到巩固,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社会办学取得很大成绩。2001年,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含高职班学生)103.2万人,按可比口径比上年末增长5.7%。高校在校生(含20所驻济普通高校及部分成人高校举办的高职班)17.1万人,比上年增长52.7%,其中研究生0.7万人。社会力量办高校27所,招生数为1.3万人,注册学生数2.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4.9万人,下降14.0%;普通中学在校生36.1万人,增长6.8%;小学在校生37.9万人,下降8.5%。学龄儿童入学率10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4%;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667人。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科技三项经费和科学事业费支出4790万元,比上年增长18.6%。共实施各类科研计划342项,在新上项目中,国家级36项,省级78项。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46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14家。建立产学研基地累计达到12家。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9家,比上年增长56%,累计达到252家;受理科技专利申请1471件,比上年增长12.0%;授权专利731件,比上年增加7%。全市民营科技企业1700余家,年技工贸总收入达128亿元。全市技贸机构1890家,新增115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2亿元。

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亿元,增长44%。全年竣工项目55项,比上年增长12%;竣工面积60万平方米,增长46%。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2项,增长57%,其中省级火炬计划项目14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8项。

六、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年末公路通车里程4370公里,比上年末增长0.2%,其中高级次高级公路4279.8公里,增长1%。客货运量继续增长,全年客运量6300万人,比上年增长0.2%;货运量13057.4万吨,增长7.1%。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2001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26.6亿元,比上年增长6.5%。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76.8万门(含接入网设备),增长1.8%;年末全市电话用户131.6万户,增长23.8%,其中市话97.3万户,增长17.1%;农户34.3万户,增长47.5%;全市无线寻呼用户60.5万户,增长2%;移动电话用户87.0万户,增长43.1%;注册拨号上网用户12.9万户,增长11.2%。

旅游产业迅速发展。“节水保泉”成效显著,旅游景区不断增加,名泉复涌吸引大量游人。200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845.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国内旅游人数835.6万人次,增长14.2%;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9.8万人次,比上年减少6.2%。旅游业务总收入61.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国内旅游业务收入58.5亿元,增长23.1%;国际旅游创汇3374万美元,增长7.0%。

七、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200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57.4亿元,增长12.5%;餐饮业零售额48.5亿元,增长28.3%;制造业零售额23.8亿元,增长2.1%;农业生产者零售额56.0亿元,增长2.6%;其他行业零售额11.8亿元,增长15.7%。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零售额52.2亿元,增长1.8%;集体经济零售额71.8亿元,增长3.9%;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159.9亿元,增长14.8%;其他经济零售额94.9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在商品零售市场竞争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公有制经济完成零售额162.1亿元,增长6.1%;非公有制经济完成零售额235.4亿元,增长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