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山东省统计局

山东省统计局

2004年2月26日

2003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工作会议制定的“一二三四五六”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和旱涝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取得了重大成就。国民经济总体呈现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改善、质量提高、活力增强、后劲倍增的良好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初步统计核算,全年实现全省生产总值(GDP)1243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为1996年以来最高增速,也是我省连续第13年经济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05.0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6650.0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4275.0亿元,增长11.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2:50.3:36.5调整变化为12.1:53.5:34.4,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1和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3.2个百分点。

“三个亮点”发展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58家,比上年增加96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实现增加值809.4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9.6%,提高2.6个百分点。外经外贸增速加快。实现进出口总额446.6亿美元,增长31.6%,增幅达到近年来新高;实际利用外资首次突破百亿美元,达112.6亿美元,增长73.2%。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快速提升。实现增加值5015.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3%,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753.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0.2%,提高1.1个百分点。全省个体工商户158.6万户,增长8.6%;从业人员347.1万人,增长16.5%。城乡私营企业22.9万户,增长29.9%;从业人员366.5万人,增长44.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人均生产总值(GDP)13654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1651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99.9元,增长10.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9.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5元,增长6.7%;人均居住面积26.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加快。至年底,86.7%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95.0%的国有中小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改制。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停征乡村公益金,部分县(市、区)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直接减轻农民负担约10亿元。财税改革措施逐步完善,依法规范财政管理,全省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全面展开,省级所有预算单位编制了部门预算。

山东半岛城市群迅速崛起。半岛城市群8市(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共实现生产总值8336.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4.5%,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主体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正式启动。

宏观景气指数高位攀升。据3000家企业调查,年末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39.6,比上年同期提高3.3点,创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信心和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8.8,比上年提高2.9点,是1998年以来的次高水平。表明我省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快,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县域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比较大等。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715.0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农业1538.1亿元,增长7.4%;林业51.5亿元,增长5.6%;畜牧业759.3亿元,增长4.7%;渔业366.1亿元,增长1.5%。各业产值中,农业占56.6%,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林业占1.9%,与上年持平;畜牧业占28.0%,提高0.4个百分点;渔业占13.5%,下降0.7个百分点。粮经作物种植面积之比由上年的57:43调整到54:46。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2500万亩,首次超过总面积的一半,连续多年成为全国种植优质小麦第一大省。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增长,名、优、新、特、精、细品种不断增加。

林业生产快速发展。人工造林344.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3倍;其中,用材林192.7千公顷,经济林92.1千公顷,防护林57.7千公顷。全年板栗产量21.1万吨,增长22.6%;核桃产量1.2万吨,增长57.0%。

“海上山东”建设稳步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主要海洋产业实现产值18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水产品总产量706.2万吨,增长1.6%。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的优质水产品养殖亮点凸显,对虾、海参、鲍鱼等优质海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6.1万吨、3.0万吨和0.4万吨,分别增长40.2%、16.2%和17.0%。

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农村用电量272.2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4.3%。化肥施用量(折纯)429.5万吨,下降1.0%。有效灌溉面积4760.8千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787.5千公顷,增长3.1%。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通汽车、通电话、通自来水的村所占比重提高。通汽车村数8.5万个,占村数比重上升到98.0%;通电话的村数8.7万个,比重上升到99.9%;自来水受益村数4.9万个,比重上升到56.1%。村村通柏油路的工作顺利推进,完成投资66.7亿元,修建农村柏油公路2.8万公里。

农业机械化程度稳定提高。实现农机作业服务产值293.4亿元,比上年增长3.2%。年末农机总值达到422.0亿元,增长7.2%。农用机械总动力8336.7万千瓦,增长4.2%;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83.0万台,增长9.1%;联合收割机达6.9万台,增长11.0%。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7004.0千公顷、4367.0千公顷和3537.0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16172家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695.2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848.3亿元,增长18.1%;集体工业增加值726.3亿元,增长19.5%;股份制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分别增长23.3%和25.3%。轻工业增长19.2%,重工业增长25.7%,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39:61变化为37:63,标志着我省进入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大中型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919.7亿元,增长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