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山东省统计局

山东省统计局

2005年2月26日

2004年,是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面执行省委"一二三四五六"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1549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8.3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8724.5亿元,增长19.2%,其中工业增加值7799.3亿元,增长21.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5%,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增加值4987.9亿元,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16925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2045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7%。

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全省就业人员5728.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140.4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0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6.6万人。全省安排5.0亿元资金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63万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到税费减免政策,累计减免各种税费3.9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4%,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新突破,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20.3万人。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在消费领域,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6%,其中,城市上涨2.8%,农村上涨4.6%;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类价格上涨9.1%,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影响近80%;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在生产领域,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3.4%。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2.3%,其中,种植业产品上涨11.4%,林业产品上涨10.2%,畜牧业产品上涨15.1%,渔业产品上涨10.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7.4%。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1.5%,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12.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制定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半岛城市群带动作用明显,生产总量占全省的64.0%,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8%,拉动经济增长10.9个百分点;8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固定资产投资依次占全省的69.1%、67.8%和67.6%;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85.9%和84.2%。中西部地区工业销售收入、利税、进出口大幅增长,增速依次较半岛城市群高8.1、6.4和14.5个百分点。"双30"工程取得积极成果。30个经济强县发展势头强劲,工业利税、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0个经济欠发达县紧紧抓住扶持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加速发展,除地方财政收入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经济强县。全省有10个市进入全国百强市行列,有16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

"海上山东"建设成就斐然。主要海洋产业实现产值2130.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以海洋渔业、海洋运输、船舶制造等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发展潜力进一步显现,实现产值分别增长10.0%、22.4%和29.9%;以海洋石油、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制药为主的海洋新兴产业产值达到42.4亿元、464.1亿元、13.4亿元,增幅分别为30.9%、41.2%和30.1%。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建立了省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省属企业改革改制步伐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进,全省农民减负40多亿元。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兑现资金7.4亿元。积极推进价格改革,对电解铝等6个高耗能行业试行了差别电价,提高了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费制"收费办法。积极推进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取得新进展,省级试点范围扩大到17个部门51个预算单位。积极推进和规范政府采购工作,政府采购规模达到107亿元,资金节约率为15.0%。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比较大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积极落实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全省用于"三农"的各项财政性投入达222.7亿元,增长48.5%;兑现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机购置补贴6548万元。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治理专项资金3.8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复垦土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174万亩。编制了面向"三农"发展新兴服务业的专项规划,启动15个重点项目建设。

农林牧渔各业生产全面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453.2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农业1902.5亿元,增长6.5%;林业60.5亿元,增长2.4%;畜牧业1010.8亿元,增长4.9%;渔业423.7亿元,增长3.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5.8亿元,增长12.0%。各业产值中,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达到43.3%。

农牧业产品产量继续增加。粮食产量在上年增长4.3%的基础上又增长2.4%,棉花产量比上年增长25.2%。其他主要农牧业产品产量均保持稳定发展。

林业生产面积调整。由于保护耕地等措施的落实,当年造林有所减缓。人工造林266.8千公顷,比上年下降22.5%,其中,用材林135.5千公顷,经济林55.8千公顷,防护林75.0千公顷。全年板栗产量20.2万吨,核桃产量1.4万吨。

渔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水产品总产量718.2万吨,比上年增长1.7%。其中,海水产品产量612.1万吨,增长1.3%;淡水产品产量106.1万吨,增长3.9%。以远洋渔业、优势水产品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的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远洋渔业产量达到22.3万吨,增长39.5%;水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达到61.3%,提高5.2个百分点。水产品出口创汇21.9亿美元,增长19.8%。对虾、海参、大鲮鲆、鲍鱼等优质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6.3万吨、4.0万吨、1.8万吨和0.5万吨,分别增长3.3%、34.8%、133.3%和25.0%。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实现农机作业服务产值324.1亿元,比上年增长4.9%。年末全省农机总值达到456.0亿元,增长8.0%。农机总动力8751.9万千瓦,增长5.0%。拖拉机197.2万台,增长7.7%。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21.2万台,增长12.8%。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7118.33千公顷,机播4826.2千公顷,机收3526.1千公顷。全省新增玉米联合收获机1486台,保有量达到3468台,增长75.0%。农村节水灌溉面积1830.6千公顷,增长2.4%。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通汽车村数占总数比重上升到98.7%,通电话的村数比重上升到99.9%,自来水受益村数比重上升到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