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12 山东省统计局

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及其技术平台建成正式投入使用,成立了山东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完成了22个省直单位、17个市、132个县(市、区)的地震应急预案汇编,完善了市、县、乡1880个点位,3312人组成的三级灾情速报网络。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在校生规模继续扩大。31个培养研究生单位共招收研究生1.1万人,比上年增长15.0%;在校研究生2.8万人,增长27.1%。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32.7万人,增加5.4万人。其中,本科招生11.9万人,增加0.3万人;专科招生20.9万人,增加5.1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94.6万人,增加18.5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47.2万人,增加8.8万人;专科在校生47.4万人,增加9.6万人。普通高中招生和在校生人数明显增加。普通高中招生68.1万人,在校学生达189.1万人,分别增加4.2万人和20.0万人。普通初中招生124.3万人,在校学生439.2万人,分别减少4.9万人和46.0万人。小学在校学生627.8万人,减少15.0万人。小学招生110.2万人,增加2.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7%。139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6万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798所,共招生39.1万人,在校学生104.8万人。

文化出版广电事业继续发展。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20个,艺术表演场所104个,公共图书馆140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57个。拥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58个,馆藏档案665.9万卷。共出版各类图书6510种、报纸133种、杂志264种。全省共有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8座、电视台18座,县级广播电视台95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4.5%和93.1%。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共拥有卫生机构1.7万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915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23所,妇幼保健机构150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2.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2.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4.2万人、注册护士9.3万人。全省共有1370.6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级试点共筹集资金3.2亿元,已经为458万农民报销医药费1.4亿元。加强了公共卫生"两个体系"建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增强。建立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7822个,省、市、县三级疾控机构普遍联网。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在第28届奥运会上,我省共获得4枚金牌、3枚银牌,有2人创5项世界纪录,1人创1项奥运会纪录。在亚洲锦标赛女子举重项目中获得11枚金牌、9枚银牌、1枚铜牌的好成绩。群体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全民体育健身工程累计投资9000多万元,建成600多条健身路径,覆盖到了全省每一个县,新增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场地43万平方米。

十、城乡建设

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5%,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高起点修编城市群规划,跨区域的城市群规划编制顺利完成。各地编制完成城市综合交通、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120项,97.0%的小城镇编制了建设规划,232个省级中心镇全部修编了总体规划。

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设市城市和县城完成城建投资407.5亿元,增长27.4%,新增道路面积780万平方米、供水能力4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44万吨/日、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2000吨/日、供热面积1100万平方米、用气人口60万人、园林绿地3000公顷。城市主干道改扩建成效明显,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改善了城市形象。

以中心镇为重点的村镇建设稳步推进。全省完成村镇建设投资440亿元,其中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226亿元,分别增长19.9%、16.5%,村镇自来水人口受益率、道路硬化率分别达到65.0%、32.5%。新增9个省级中心镇,全省中心镇数量已达247个。

建筑节能、节地取得新进展。新型墙材、禁用实心粘土砖推广工作明显加快,43个设市城市基本达到"禁实"目标,全省新型墙材生产和应用比例分别达到43.0%、58.0%,节地2.6万亩,节能96万吨标准煤,利废1560万吨。9个设区城市开展了建筑节能检测工作,建成节能建筑1150万平方米,占新建居住建筑的35.0%,实现建筑采暖节能9.1万吨标准煤。

十一、资源、环境保护

土地结构基本稳定。全省土地总面积15.7万平方公里。农用地11.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73.9%;其中,耕地面积7.5万平方公里,人均耕地1.23亩;建设用地2.4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5.2%;水利设施0.3万平方公里。未利用地1.7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0.9%。

生态省建设开局良好。全省森林覆盖率23.0%。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67处,面积1033.2千公顷。各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56个,面积8766.4千公顷。建成生态功能保护区14个,面积679.3千公顷。举办了山东生态省建设高层论坛暨第一届绿色产业国际博览会,达成合作协议或意向1136项,协议额171亿元。循环经济系统试点启动,开展了具有山东特色的"点、线、面"循环经济综合试点。187家企业和7个开发区(旅游区)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65家企业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

城市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各地继续大力治理脏乱差,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显著。17个市政府驻地中,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7个城市符合国家三级标准。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67.7分贝,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53.0分贝。省控地表水中,28.5%的断面符合国家Ⅳ类水质标准,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23.3%。

环境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258个,投资额11.1亿元。环境保护"十五"计划重点工程项目竣工验收120个,共投资134亿元。全省在48个城市累计建成烟尘控制区237个,面积2725.4平方公里,累计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303个,面积1998.3平方公里。

环境监测网络继续完善。全省累计建成21个重点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站和91个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深入开展了环境空气、城市降水、河流湖库、近岸海域、城市环境噪声和污染源监测,定期发布了全省环境状况公报和全省环境质量通报、重点流域排污总量控制监测公报,获取省控以上有效监测数据150万个以上。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据全省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省总人口9180.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50‰,死亡率6.49‰,自然增长率6.01‰。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37.8元,比上年增长12.4%,提高2.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673.8元,增长10.0%;其中,食品支出2310.7元,增长12.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6%,提高0.8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使用面积达20.2平方米。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272元,增长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