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2 山东省统计局

制造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711.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79.0%,比上年增长23.5%,拉动工业增长18.6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增长45.9%,通用设备制造增长30.3%,通信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增长31.4%。

工业产销衔接水平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7.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12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107种,占89.2%;其中,增幅超过30%的有39种,占增长产品的36.4%。

非公有制工业贡献份额增大。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2009.0亿元,占全部工业的42.8%,比上年增长31.6%,高于全部工业增幅8.9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516.4亿元,增长47.7%,高于全部工业增幅12.4个百分点。其中,私营工业实现增加值594.7亿元,增长44.5%,高于全部工业增幅21.8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919.5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实现利润915.1亿元,实现利税1604.6亿元,分别增长49.6%和39.7%。应收帐款净额和产成品存货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重由上年的34.6%下降到33.0%,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加快0.2次。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151.6,提高13.2点。

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三级及以上(新资质)建筑企业4372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02.2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实现利税76.3亿元,增长14.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38.6亿元,增长27.7%;实现利税24.9亿元,增长25.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实现历史性突破。全省50万元以上规模的在建项目43311个,其中亿元以上大项目1868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26.7亿元,比上年增长51.7%,创历史新高。固定资产投资率为42.9%,比上年提高9.6个百分点。在全社会投资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完成3584.7亿元,增长53.9%。其中,国有单位投资完成1618.0亿元,增长31.3%;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等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完成1966.7亿元,增长79.5%。城乡集体投资完成1121.5亿元,增长47.3%。个体私营投资完成620.5亿元,增长47.3%。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809.0亿元,增长65.8%;更新改造投资完成916.4亿元,增长43.7%。

二、三产业投资力度加大。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58.9亿元,比上年增长29.4%;第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1832.3亿元和1693.5亿元,增长71.3%和39.5%。三次产业投资构成由上年的2.0:45.9:52.1调整为1.7:51.1:47.2。制造业投资增长92.3%;其中,冶金行业增长2.3倍,机械行业增长1.1倍,纺织行业增长1.4倍,化工行业增长96.1%,电子行业增长22.8%。在第三产业内部,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6.2倍,批发零售餐饮业增长1.4倍,科研技术服务业增长1.2倍,文教体育和娱乐业增长85.3%,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长73.3%。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36.2亿元,下降2.7%;第二产业投资574.8亿元,增长34.8%;第三产业投资440.2亿元,增长31.3%。

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保持适度增长。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79.6亿元,比上年增长48.4%;其中,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增长54.3%,住宅投资增长42.0%,办公楼投资增长15.3%。商品房在建规模7102.0万平方米,增长40.2%,其中住宅占81.7%。竣工商品房2458.8万平方米,增长26.6%,其中住宅占84.1%。全省销售商品房2000.4万平方米,增长39.0%;其中,销售住宅1790.1万平方米,占89.5%。居民个人购买商品住宅1674.0万平方米,占住宅销售总量的93.5%。反映我省房地产业发展景气状况的“鲁房景气指数”在景气区间运行,年末达到107.3,比上年提高0.5点。从指数波动幅度看,全年各月波动幅度较小,房地产业运行比较稳健。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7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县及县以上城镇零售额2711.1亿元,增长14.7%,市场份额为73.9%;县以下农村零售额959.0亿元,增长11.6%,市场份额为26.1%。

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增长较快。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018.9亿元,增长14.1%,拉动零售总额增长11.8个百分点,市场份额达82.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66.6亿元,增长11.9%,拉动零售总额增长1.8个百分点。

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发展迅速。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2236.0亿元,增长16.2%,分别比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其他经济零售额的增幅高5.0个和6.3个百分点,市场份额达61.0%,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通讯器材、汽车、建筑及装潢材料等大类商品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市场销售亮点。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99.5%,汽车类零售额增长1.0倍,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增长4.1倍。

大型商品交易市场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年成交额一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达308个,已出租摊位数20.6万个,摊位出租率为87.9%;营业面积为1313.1万平方米,实现成交额2048.8亿元。平均每个亿元市场实现成交额6.7亿元,比上年增长6.3%。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跃上新台阶。实现出口265.7亿美元,增长25.8%。其中,一般贸易140.1亿美元,增长28.6%;加工贸易123.8亿美元,增长22.4%。进口180.8亿美元,增长41.0%。其中,一般贸易79.4亿美元,增长65.6%;加工贸易79.1亿美元,增长28.5%。全年实现贸易顺差84.9亿美元,增长2.4%。

外商投资快速增长。实际利用外资中,外商直接投资70.9亿美元,增长48.9%;外商其他投资33.9亿美元,增长2.1倍;对外借款7.8亿美元,增长21.6%。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305个,增长30.5%;合同外商直接投资134.1亿美元,增长86.7%。

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新步伐。新批境外企业(机构)113家,协议投资总额3.1亿美元,增长41.3%;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1.1亿美元,外方协议投资额2.0亿美元。对外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9.9亿美元,增长71.1%;新签合同额12.4亿美元,增长29.7%。外派各类人员2.3万人次,增长7.8%;年末在外人员5.2万人,增长20.6%。

开发园区健康发展。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开发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937.0亿元,比上年增长38.1%;完成财政收入110.8亿元,增长41.6%;出****货值76.1亿美元,增长22.6%;进口55.9亿美元,增长36.1%;实际利用外资32.7亿美元,增长42.1%。高新技术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581.8亿元,增长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