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山东省统计局 200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按照“四大战略”和“三个坚持”、“三个关键”、“三个亮点”、“六个变化”的工作思路,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一、综合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测算,全省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实现10552.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6%,这标志着我省综合经济实力跃升到新的台阶。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90.00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309.54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852.52亿元,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14.4:49.3:36.3变化为13.2:50.3:36.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0和0.2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643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1407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0%。 宏观经济景气保持高位运行。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与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全年平均为132.6,比上年提高0.2点;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景气指数分别为132.6和114.5,比上年提高2.4和6.5点。 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省111户重点国有企业已规范改制的101户,占91%,企业正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经营实体。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取得很大成绩,95%中小企业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改革,其中60%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改革工作进展顺利,至年末全省已批准成立股份公司808家,总股本621.8亿股。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展开。实施政府工作提速,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效率明显提高。 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5%,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其中,个体业户和私营企业163.7万户,从业人员551.2万人,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比重为29.1%,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企业效益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等。 二、农业 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受种植面积调整和自然灾害严重的双重影响,粮、棉、油、园林水果等农产品减产。蔬菜生产仍是我省种植业调整优化的重点,全年种植面积增加,产量提高。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5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农业1420.9亿元,下降2.5%;林业48.3亿元,下降4.5%;畜牧业698.4亿元,增长6.8%;渔业358.5亿元,增长2.3%。各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分别为:农业56.3%,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林业1.9%,与上年持平;畜牧业27.6%,提高0.9个百分点,畜牧业生产成为2002年拉动全省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渔业14.2%,下降0.1个百分点。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共造林152.6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用材林43.7千公顷,经济林80.1千公顷,防护林27.7千公顷。幼林抚育面积429.1千公顷,育苗面积53.0千公顷。退耕造林面积39.2千公顷。全年板栗产量17.2万吨,比上年增长5.2%,核桃产量0.79万吨,增长26.3%。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年农村用电量238.3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1.6%。化肥施用量(折纯)433.9万吨,增长1.2%。有效灌溉面积4797.4千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733.0千公顷,增长3.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通车、通电话、通自来水的村所占比重提高。通汽车村数达8.4万个,占村总数比重达到97.0%;通电话的村数8.7万个,比重为99.9%;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4.7万个,比重为53.8%。 农业机械化程度稳步提高。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达8155.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1%。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183.4万千瓦,增长2.9%;联合收割机达6.2万台,增长11.3%;农机总值394.0亿元,增长6.6%;农用运输车200.7万辆,增长11.1%。设施农机、畜牧机械发展较快,全省田园管理机0.7万台,电动卷帘机1.0万台,分别增长13.3%和43.9%,农用飞机13架,增长30%。 三、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3469家,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50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590.0亿元,增长17.7%;集体工业增加值599.7亿元,增长15.2%;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537.1亿元,增长20.1%;股份合作制工业增加值105.3亿元,增长17.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增加值501.9亿元,增长16.4%;其它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197.7亿元,增长35.6%。重工业生产快于轻工业,轻、重工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1366.0亿元、2136.4亿元,增长16.8%和18.4%。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254.5亿元,增长15.7%。全年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7.0%。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69.4亿元,增长21.6%,增幅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7.0%,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口稳步攀升,全年实现出****货值1546.6亿元,增长21.8%。 工业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7.8%,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工业产销率达到99.1%,提高0.5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037.3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实现利润625.3亿元,增长12.9%;实现利税1163.6亿元,增长12.1%;亏损面为13.1%,下降0.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7.7,比上年提高3.4点。地方工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649.7亿元、利润489.9亿元、利税893.4亿元,分别增长23.3%、25.8%和20.7%。 支柱行业拉动作用明显。在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受价格因素影响工业增加值比上年略有下降外,其余38个行业大类均呈增势,有15个行业的增加值超过百亿元,合计实现增加值2679.4亿元,占全部的76.5%。全年实现利润超过28亿元的行业大类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食品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七个行业,合计实现利润342.6亿元,占全部的5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