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12.0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增幅比上年提高14.7个百分点。投资率为33.3%,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2329.3亿元,增长28%,其中国有单位投资1232.5亿元,增长4%,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等其他经济类型投资1096.9亿元,增长65.5%;城乡集体投资761.4亿元,增长17.7%;个体私营投资421.2亿元,增长23.7%。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091.4亿元,增长27.3%;更新改造投资637.6亿元,增长22.2%;房地产开发投资390.5亿元,增长31.3%。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45.5亿元,比上年增长41.9%;第二产业投资1069.9亿元,增长30.6%,其中煤炭工业增长33%,冶金工业增长68.6%,化工工业增长36.4%,机电工业增长65.5%,轻纺工业增长51.1%;第三产业投资1213.9亿元,增长25.9%,其中房地产业投资增长35.5%,城市公用服务业投资增长41.4%,文教卫生广播福利业投资增长45.1%,运输邮电通信业增长0.4%,商业饮食供销仓储业增长17.4%,科研综合服务业增长19.4%,金融保险业下降60.5%。在农村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39.8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投资426.2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投资335.5亿元,增长10.4%。 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1549家,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90.5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增长37.5%,住宅投资增长31.7%,办公楼投资增长20.6%。商品房在建规模5064.4万平方米,增长20.9%,其中住宅面积占80.4%;房屋竣工面积1942.8万平方米,增长24.8%,其中住宅占81.3%。销售商品房面积1439.1万平方米,增长18.9%,其中销售住宅1262.9万平方米,占87.8%,居民个人购买住宅1163.1万平方米,占住宅销售总量的92.1%。 “鲁房景气指数”在利好空间运行。反映我省房地产开发市场景气状况的“鲁房景气指数”年末达到106.8,比上年提高3.5点。从指数波动幅度看,全年各月波动幅度较小,房地产运行比较稳健。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经济效益不断好转。全省资质五级及以上建筑企业4536家,实现增加值312.4亿元,增长13.6%;实现利税74.8亿元,增长16.0%。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优势明显,全年实现增加值118.4亿元,增长21.8%;实现利税19.7亿元,增长26.0%。施工项目招标投标推行面进一步提高,全年招标投标推行面为57.4%,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城镇消费品市场活跃,全省县及县以上城镇零售额2306.7亿元,增长13.5%;县以下农村零售额875.2亿元,增长9.0%,城镇零售额增长快于农村4.5个百分点。 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1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拉动零售总额增长9.7个百分点,市场份额达66.0%,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72.6亿元,增长19.1%,增幅继续居各行业之首,拉动零售总额增长2.1个百分点,市场份额达11.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各类商品销售呈增长势头,通讯器材、汽车等大类商品成为市场销售的亮点。全年吃的商品零售额增长21.9%,其中饮料类增长22.3%,烟酒类增长16.7%;穿的商品增长6.9%,其中服装类增长10.3%,鞋帽类增长6%;用的商品增长13.2%,其中通讯器材类增长97.2%,汽车类增长53.7%,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46.4%,家用电器和音像制品类增长7.2%。吃、穿、用商品的比重分别为17.8%、15.8%和66.4%。 各种经济类型零售额呈不同的发展态势。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零售额增速放慢,实现零售额587.6亿元,比上年增长7%,市场份额由上年的19.4%下降为18.5%;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快速增长,实现零售额1733.6亿元,增长16.4%,市场份额由上年的52.5%提高到54.5%;其他经济类型零售额增长8.1%。 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较好。全年规模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698.7亿元,比上年增长8.8%;实现利润总额13.6亿元,增长1.4倍,其中批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8亿元,增长2倍,零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亿元,下降3.7%。亏损面为32.3%,比上年扩大3.1个百分点。毛利率为7.5%,比上年减少0.15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3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2%。出口211.2亿美元,增长16.5%,其中一般贸易108.9亿美元,增长19.3%,加工贸易101.1亿美元,增长13.8%。进口128.2亿美元,增长18.4%。贸易顺差8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 利用外资大幅度增长。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4072项,比上年增长33.2%;合同外资额118.6亿美元,增长64.2%;实际利用外资65.2亿美元,增长47.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额113.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5.9亿美元,分别增长68.2%和54.3%;新批对外借款合同金额3.0亿美元,实际借款6.6亿美元,分别增长11.9%和8.2%。 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直接签定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1380份,比上年下降11.0%;签定合同额13.4亿美元,增长28.2%;实现营业额8.3亿美元,增长48.7%;外派各类劳务人员2.2万人次,增长5%。平均每个项目合同额由上年的67.5万美元上升为97.2万美元。 境外投资发展迅速。全年新批到境外投资企业(机构)69家,投资额2.2亿美元,增长64.1%,其中中方投资1.8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81.2%。至年末,全省累计完成境外投资7.3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5.7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78.6%,投资境外企业分布在92个国家和地区。 开发区发展进一步加快。全年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733.0亿元,比上年增长53.8%;实现财政收入91.8亿元,增长44.7%;实现出****货值61.9亿美元,增长38.2%;进口40.6亿美元,增长45.5%;实际利用外资19.1亿美元,增长22.3%。高新技术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326.8亿元,增长42.9%。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及基础建设继续稳步增长。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411公里,比上年末增加344公里。全年公路旅客运输量和周转量10.0亿人、427.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0%和9.8%;水路旅客运输量和周转量1112万人、4.8亿人公里,分别增长12.7%和下降1.9%。公路货物运输量9.2亿吨、周转量477亿吨公里,分别增长9.3%和11.2%;水路货物运输量4116万吨、周转量1655亿吨公里,分别下降24.7%和51.5%。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2.2亿吨,增长14.0%。中央与地方铁路旅客发送量4418.8万人次,下降4.7%;旅客周转量302亿人公里,增长4.4%;货物发送1.6亿吨,增长8.0%,货物周转量1165.5亿吨公里,增长8.0%。其中省地方铁路全年发送货物927.0万吨,周转量5.1亿吨公里,分别增长21.5%和10.1%。地方铁路建设中,大(家洼)莱(州)龙(口)线已完成全线铺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