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继续加大措施落实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关于加快济南发展、实现"五年大变样"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四个创新",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团结一致、拼搏进取,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宏观经济运行进入景气区间,国企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城市面貌显著改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事业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据初步核算(注1),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注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0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418.6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438.6亿元,增长14.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001元,增长11.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5:45.4:44.1调整为10.0:43.9:46.1,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格局。但经济运行依然存在不少实际困难和问题,工业投资不足,产品结构调整效果不理想;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需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农业 2000年,全市紧紧围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中心任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抗灾能力有所增强,农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在第一产业中农业增加值67.6亿元,林业增加值2.5亿元,牧业增加值23.6亿元。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优化。2000年,经济作物生产规模继续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减少,粮经播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79.0:21.0调整为74.0:26.0,经济作物总产出已占种植业总产出的70.4%。受粮食播种面积减少54.3万亩及严重旱灾的双重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240.3万吨,比上年下降13.9%,其中夏粮总产量104.1万吨,下降17.9%。在经济作物中,棉花生产受纺织业复苏和价格回升影响,种植面积呈恢复性增加,产量大幅增长,总产2.7万吨,增长43.8%;油料种植面积21.1万亩,产量4.6万吨,增长27.5%;水果产量37.3万吨,增长10.4%;蔬菜种植面积152.0万亩,产量537.8万吨,增长10.7%。 林业、牧业、渔业稳步增长。2000年,全市造林面积1.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8.8%;幼林抚育7.4万公顷,增长27.6%。畜禽生产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全年肉类总产量31.8万吨,增长6.5%,其中猪肉产量17.5万吨,增长7.3%;禽肉产量5.5万吨,增长0.1%;禽蛋总产量41.6万吨,增长4.4%;奶类总产量7.1万吨,增长11.5%。水产品产量3.3万吨,下降2.9%。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机械化程度继续提高。2000年,全市农户购置生产用固定资产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年末农户拥有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36亿元。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49.5万千瓦,增长17.4%,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92.5万千瓦,增长3.7%;每公顷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10.5千瓦,增长18.0%。农用拖拉机5.5万台,增长17.0%;农用汽车0.6万辆,与上年持平;其他新式农机具也比上年有较大增长。 二、工业和建筑业 2000年,全市工业改革发展步伐加快,扭亏增盈成效显著,经济效益提高,国企改革脱困"三年两大目标"基本实现,工业经济保持了发展的态势。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2000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3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19.2亿元,增长10.2%。其中集体企业增加值48.8亿元,下降2.7%;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23.3亿元,增长11.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47.8亿元,增长10.9%。 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取得重大进展。2000年,全市市属85户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已有70户完成改革、改制,改制面达到87.3%;1997年底开始重点监控的市属35户国有大中型亏损工业企业中已有30户实现扭亏脱困,脱困面达到85.7%,如期实现了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的两大目标。2000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49.9亿元,比上年增长5.4%;利润总额4.3亿元,增长96.8%;实现利税36.3亿元,增长3.1%;亏损企业亏损额8.1亿元,比上年下降9.1%;资产负债率62.4%,降低3.6个百分点。 工业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提高。200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2%,比上年提高1.1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产销率99.4%,非国有企业中,集体企业产销率96.5%,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销率100.2%。轻、重工业产销率均为98.2%,分别提高1.3和1.1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提高。200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629.7亿元,比上年增长9.9%;利润总额21.7亿元,增长31.3%;实现利税64.6亿元,增长10.4%。企业亏损面12.3%,降低0.5个百分点,亏损额下降0.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注3)109.58%,比上年上升11.9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8.75%,降低0.4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1.83%,上升18.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2.1%,降低3.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52次;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当年价增加值计算)50335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8%。 建筑业平稳增长。2000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82.0亿元,比上年增长4.0%。资质等级五级及以上的建筑业企业共完成施工产值152.3亿元,增长0.7%;实现利税7.0亿元,增长1.4%;亏损企业亏损额0.4亿元,基本持平;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当年价增加值计算)为23785元,增长3.6%;房屋施工面积1533.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53.5万平方米;工程质量优良率43.7%,提高2.7个百分点。 三、运输邮电业 2000年,全市交通运输业运输条件继续改善,运输能力稳定增长,运输量增加。年末公路通车里程4362公里,比上年末增长1.4%,其中高级次高级公路4236公里,增长2.0%。客货运量有较大增长。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00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25.0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73.7万门(含接入网设备),增长40.1%;年末全市电话用户106.3万户,增长38.3%,其中市话83.1万户,增长41.3%;全市无线寻呼用户59.3万户,增长7.2%;移动电话用户60.8万户,增长93.6%;因特网工程获得巨大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宽带、高速、多媒体的数字化通信网络,上网用户已突破21万户,其中注册拨号用户11.6万户,增长3.1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