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稳步扩大,为宜春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2006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亿元,达到202.7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地方投资完成174.0亿元,增长19.3%。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以上投资174.8亿元,增长29.0%。 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2006年,39个在建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00388万元,为年计划投资100.70%;已完工项目达到13个,由国家投资的7个土地整理项目通过国土资源部评审立项;武吉高速公路宜春境内段征地拆迁基本完成,宜安公路正式动工,整修和改善市养公路171公里,完成11条线路的安保工程建设。 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品牌创建取得新成果。宜春中心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全国道路交通一等管理水平城市”和首届“江西省文明城市”,城市管理工作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城镇化率达到34.5%。 房地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宜春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0.3亿元,增长29.3%,其中用于住宅建设的投资15.9亿元,增长38.7%,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达78.5%。全年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162.0万平方米,增长12.3%;商品房销售额20.6亿元,增长13.9%。 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水泥235万吨/年,中成药765吨/年,水库容量0.8亿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10.08万吨/日,改建公路529.7公里。 五、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开创新局面。1632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设施全部安装完成,高安被确定为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国家级专家培训点,上高在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中得分第一,全市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落户宜春学院。宜春学院和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规模分别达21949人和11069人。2006年,宜春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878人,在校学生19895人。中等教育稳步发展,普通中专招生2433人,在校学生8911人;普通高中43所,招收学生30826人,在校学生88683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31801人,相当于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的35.9%。普及义务教育又有新进展,普通初中227所,初中学生205167人;小学1728所,小学学生441728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4%。幼儿教育蓬勃发展,在园幼儿97587人。成人教育取得新成绩,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8872人;成人中等教育在校学生976人。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取得新成果。2006年末,全市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5209人,其中26795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全年共争取国家和省科技部门专项资金714万元,比上年增长17%。争取上级科技计划项目61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1项,共计111项,全年共验收鉴定科技成果50项,其中省级鉴定10项,市级鉴定40项,专利申请311项,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11项,成交额7355万元。科技创新氛围更加浓厚,知识产权保护成效明显,专利申请量列全省设区市之首。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状况进一步改善,客货运输营运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公路、水路客运量5148万人,比上年增长1.1%。旅客周转量29.0亿人公里,增长19.98%。公路、水路货运量4650.14万吨,增长3.38%;货物周转量29.0亿吨公里,增长1.1%。全社会营运机动车辆拥有量3.87万辆,增长19.44%。 邮电通信服务功能日臻完善,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53亿元,比上年增长21.63%。固定电话用户达86.3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62%,其中住宅电话60.24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16.13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103.8万户,增长10.4%,移动电话普及率19.4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19.02万户。邮电通信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旅游业发展提速。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8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9%,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2.37亿元,增长17.8%;全年接待国际旅游者共计10079人次,比上年增长29.6%,旅游外汇收入354万美元,增长37.6%。2006年成功承办了中国光彩事业宜春行暨明月山森林温泉旅游节,宜春对外影响日益扩大。 七、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消费结构悄然改变,假日旅游、通信电子产品、住房等仍然是消费热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36%。 城乡消费品市场同步繁荣。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8.23亿元,增长15.99%;农村消费品零售额82.25亿元,增长13.22%。城市、农村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分别为36.69%和63.3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9.39亿元,增长14.04%;餐饮业零售额11.38亿元,增长17.95%。 八、对外经济和横向经济联合 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2006年,外贸出口1.5亿美元,增长36.1%,宜春市和上高县荣获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综合奖。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格局已经形成,民营企业注册资金119.7亿元,纳税19.5亿元,占据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积极组织和参加一系列招商引资和对外经贸活动,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市引进重大工业项目44项,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33个,引进超1000万美元的外资项目10个;实际利用外资2.36亿美元,增长11.1%;引进市外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95.76亿元。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保持稳定。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45.57亿元,较年初增加66.53亿元,增长17.7%。其中,企业存款75.47亿元,增长27.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28.92亿元,增长13.4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1.76亿元,当年新增24.04亿元,增长11.04%。其中,短期贷款158.32亿元,当年新增6.56亿元,增长4.32%。全年现金收入129.88亿元,现金支出133.01亿元,净回笼现金0.43亿元。 保险业加强服务创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年保费收入7.87亿元,增长9.5%,其中财产保险1.65亿元,增长9.7%,人身保险6.22亿元,增长9.3%。全年支付各类赔付1.26亿元,其中财险赔款0.97亿元,人险给付0.29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中心城大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加紧实施,宜春晚报更名为赣西晚报,覆盖面扩大至新余、萍乡;袁州谯楼、樊城堆、鸣水桥、朱轼墓、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末宜春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站)28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11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4.9%;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5.2%。城乡各类电影放映单位90个。有线电视用户29.51万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