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1 宜春市统计局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立足科学发展,加快改革创新,推动和谐进步,加快推进工业化,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实力宜春、活力宜春、魅力宜春、和谐宜春,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大关,达到439.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实现连续5年“两位数”增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明显增强。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56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4.81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3.35亿元,增长10.8%。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达1042美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3:42.0:31.7调整为23.1:46.6:30.3,第二产业比重首次突破45%,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二三一”结构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64.7%。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7.4%。

财政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目标。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在上年跨越30亿元的基础上再创佳绩,累计完成3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增幅创10年来的最高。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关口,累计完成21.83亿元,增长20.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8.31%提高到了8.80%,经济增长的“含金量”提高。全市实现了县县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历史性突破,丰城、樟树两市实现了财政收入三年翻番的奋斗目标,财政总收入分别跃过10亿元和6亿元大关。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0%,涨幅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0.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1%。居民消费8大类价格指数呈现5升3降的格局,即居住价格上涨3.5%,食品价格上涨2.8%,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2.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8%,衣着价格下降4.0%。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3.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8%。

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主要困难和问题: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产业升级难度大;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压力大;农村和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不少,一些矛盾还比较突出等。

二、农业

2006年,全年共发放粮食直补、农业生产资料补贴、良种补贴2.47亿元,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74.13亿元,比上年增长0.92%(按可比价计算),粮食总产、水稻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产量336.48万吨,比上年增长3.16%。其中:早稻134.73万吨,增产1.51%,晚稻183.75万吨,增长4.43%;油料总产量12.96万吨,与上年持平;水果总产量10.15万吨,增长5.62%;蔬菜产量117.34万吨,增长0.1%。农作物全年种植面积达83.9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6%。

畜牧业生产出现下降。受“高热病”影响,全年肉类总产量36.22万吨,减少6.82%。其中猪肉产量29.09万吨,减少6.61%;牛、羊、兔肉产量2.78万吨,增长9.88%;禽肉产量4.05万吨,比上年减少19%。禽蛋产量5.34万吨,减少9.64%。全年生猪出栏377.13万头,减少4.73%;出售和自宰肉牛20.46万头,比上年增长15.72%。

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2006年,全市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实现综合产值60.52亿元,创税收2.44亿元,分别增长32.8%和59.5%。新增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41家,使全市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增至28家,市级龙头企业增至66家;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市现有3个省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点,并申报了1个国家级示范点。龙头企业的加工水平、带动能力、自身实力、科技含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全市“三品”农业快速推进。与上年相比,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71个,增加15个,基地面积13.26万亩,增长了23.3%,产品42个,增加24个;绿色食品企业通过国家论证的有20家,增加7家,产品47个,增加32个,基地面积79.13万亩,增长了524.6%;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4个,增加1个,基地面积19.26万亩,增长1.3%,产品30个,增加4个。

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6年,全市以“和谐小康家园行动”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展开,570个自然村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全年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32座,修复水毁工程587处,新建小型水源工程280处、供水工程74处;沼气工程顺利推进,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4.5万个,规模养殖场环保沼气工程达到126处;县乡水泥(油)路竣工里程1353.7公里,新增通水泥(油)路建制村284个;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46.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7.28%。农用排灌机械动力10.5万千瓦,增长24.26%;全年化肥使用量(折纯)22.62万吨,增长8.7%。农药使用量10673吨。农村用电量67205万千瓦小时,增长8.39%;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跃上新台阶。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545户,完成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9.49亿元,同比增长34.93%。其中,地方工业完成增加值90.87亿元,同比增长41.02%。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建材、机械、食品、医药和电力能源等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75.73亿元,增长46.06%,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67.08%。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随着工业生产的提速发展,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也得到了较大改善。2006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高达155.11%,比上年提高了27.41个百分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3.12亿元,增长61.6%,实现利润13.56亿元,比去年增加5.62亿元。

工业园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992家,其中2006年新增入园企业174家。园区实现销售收入247.71亿元,增长61.2%,上交税金13.67亿元,安置就业人员15.70万人,分别增长66.91%和48.2%。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建筑业生产迅猛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0.83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全年建筑总承包和专业承包施工企业实现利润7897万元。施工房屋面积623.4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406.8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