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1 宜春市统计局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中心城区国家卫生城创建全面推进。县级疾控中心建设基本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在全省率先开展新农村卫生所建设。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全面完成。年末拥有各类医院37个,农村卫生院180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0409张,其中医院病床6133张。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2245人。其中执业医生和助理执业医生5155人,注册护师、护士4149人,专科疾病机构10个,人员272人;妇幼保健机构11个,人员511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2个,人员452人,卫生监督机构11个,人员223人。

体育工作成绩斐然。成功承办了世界杯藤球赛、全国摩托艇精英赛暨艺术滑水表演赛等17项国际国内赛事;在第十二届省运会上,金牌、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均居全省第二,取得历史性突破。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平稳下降。据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84‰,死亡率6.00‰,自然增长率7.84‰,年末人口为537.42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据城市住户抽样调查,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153.44元,比上年增收923.2元,增长11.2%;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52.88元,增收222.67元,增长6.5%。在收入稳步提高的同时,我市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474.25元,下降4.1%,恩格尔系数为35.1%,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2775.98元,增长5.95%,恩格尔系数为46.32%,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71平方米。在岗职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982元,比上年增长9.67%。

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发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3万人,“4050”群体再就业648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新增小额担保贷款基金2060万元,担保贷款1.25亿元、额度超过前三年的总和。免费职业培训4.9万人,创业培训2745人;免费职业介绍12.4万人,跨省劳务输出82.3万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6.9万人、29.2万人、26.1万人、18.4万人、11万人,五项基金总收入7.72亿元,增长26.8%。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282个,收养人数12876人,临时救济人数达4447人次。

环保事业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宜春境内7条主要河流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在III类水标准以上,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优的天数明显增加。2006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389人,环境监测站11个,环境监测人员102人。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25个,环保治理投资8899万元。城镇建成烟尘控制区7个,烟尘控制区面积86.6平方公里,环境污染状况进一步好转。

注:

公报中所列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