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1 宜春市统计局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明显改善,网络结构进一步朝着适应市场需求的方向调整。全年公路、水路客运量4825万人,比上年增长5.6%,其中非国有经济客运量3689万人,增长18.2%;旅客周转量18.74亿人公里,增长1.0%,其中非国有经济13.81亿人公里,增长87.1%。公路、水路货运量3418.2万吨,增长8.3%;货物周转量22.54亿吨公里,增长15.8%。全社会营运机动车辆拥有量1.70万辆,增长2.4%,其中汽车1.67万辆,增长32.5%,其他机动车0.03万辆,下降88%。

邮电通信事业发展加快,新型业务不断出现。2002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完成8.7亿元。固定电话用户达53.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7.0%,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10.4部/百人,其中住宅电话44.8万户,增长12.3%;移动电话用户49.1万户,增长19.2%,全市移动电话普及率9.5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8.5万户,增长41.7%;邮电通信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市国内旅游人数201.6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66%,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98亿元,增长34.86%;全年接待国际旅游者共计6035人次,比上年增长62.42%,旅游外汇收入243.9万美元,增长21.74%。

七、国内贸易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旅游、房地产和通信等方面消费日益旺盛,成为内需有力的支撑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67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

城乡消费品市场同步增长,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3.8亿元,增长8.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71.88亿元,增长8.4%;城市、农村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分别为31.9%和68.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2.94亿元,增长8.5%;餐饮业零售额10.82%亿元,增长12.7%。全市供销社系统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15287万元。

全市集市贸易成交额68.58亿元,增长9.3%,其中城市集市贸易成交额26.78亿元,增长8.5%;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41.80亿元,增长17.7%。

八、对外经济和横向经济联合

对外贸易继续增长。据海关统计,我市2002年进出口贸易总额5809万美元,其中进口贸易额3624万美元,出口贸易额2185万平均。在出口总额中,外贸部门自营出口1095万美元,下降14.2%;生产企业出口491.1万美元,增长241.3%;外商投资企业出口589.8万美元,增长2.5%。

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5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9.9%。

年末实有“三资”企业421家,其中当年新登记注册的“三资”企业43家。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8.6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4.04亿元,增长17.6%,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7.4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81亿元,增长20.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9.0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62亿元,增长15.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5.2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86亿元,增长4.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7.3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43亿元,增长3.2%。全年现金收入724.20亿元,支出712.97亿元,净回笼现金11.23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81亿元,增长37.0%,其中财产保险1.29亿元,人身保险3.52亿元,分别增长5.7%和53.7%。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5715万元,增长92.56%,其中财险赔款6959万元,增长12.74%;人险给付8756万元,增长3.4倍。年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16.16万人;离退休人员5.35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站)214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10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0.5%;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3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4.35%。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5个。有线电视用户22.42万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拥有各类医院41个,农村卫生院175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1141张,其中医院病床7109张。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2944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5153人,注册护师、护士3934人,卫生防疫机构12个,人员525人;专业防治机构12个,人员323人;妇幼保健机构11个,人员484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2002年,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我市体育健儿荣获金牌89枚、银牌123枚、铜牌110枚。群众参与体育事业积极性明显提高,全民健身运动再掀高潮。适龄学生体育达标率稳定在88%以上,向省体工队输送运动员6名,有8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达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据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4.66‰,死亡率6.60‰,自然增长率8.06‰,年末全市人口为522.89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城市住户抽样调查统计,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63.28元,增长16%;人均消费性支出4541.88元,增长2.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14%。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统计,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82.5元,增长3.2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用支出1995.75元,增长4.3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9.27%,。在岗职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8550元,比上年增长15.7%。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304个,收养人数7995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定期定量救济的达119287人,临时救济困难户达21616人次。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年共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394万元。

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316人,环境监测站7个,环境监测人员80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9个,比上年增加5个,完成投资382.3万元。全市城镇建成烟尘控制区5个,烟尘控制区面积45.5平方公里,环境污染状况进一步好转。

注: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