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是宜春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努力克服“非典”、高温干旱等各种灾害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是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为24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3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94.22亿元,增长23.5%;第三产业增加值79.98亿元,增长10.4%。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二三一产业结构格局初步形成。继2002年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三产比重再次超过一产,三次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构成,由上年的32.9:34.4:32.7调整为30.2:37.8:32.0。 市场物价结束了多年低位徘徊的局面,居民消费价格涨跌有序。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8%,衣着价格上涨2.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上涨0.6%,居住价格上涨6.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1.0%。 财政收入跃上20亿元台阶,增幅创近八年最好水平。200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0.6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16亿元,增长13.3%。财政支出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控制,支出增幅同比大幅下降。财政支出2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工业主导产业不强,农业抗灾能力较弱,财政增长基础不稳,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就业供需矛盾突出,发展资金缺口较大。 二、农业 2003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主导产业综合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基地建设进展顺利,无公害基地、有机食品认证稳步推进。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5.17亿元,比上年增长4.26%。在继续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调整种植结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为63.7:36.3。全年粮食产量261.59万吨,比上年减少7.1%。其中:早稻97.12万吨,减少4.6%,晚稻149.66万吨,减少8.2%;油料总产量12.1万吨,减产10.2%;麻类3713吨,减产23.8%;水果总产量4.46万吨,增长12.9%。蔬菜、瓜果类作物种植面积达79953公顷,比上年增长1.2%,中药材种植面积2479公顷,比上年增长55.7%。 以市场为导向,主要农副产品生产止降回稳。全年生猪出栏304.3万头,增长1.5%;出售和自宰肉牛15.01万头,比上年增长8.0%。肉类总产量29.32万吨,增长3.1%。其中猪肉产量23.27万吨,增长1.4%;牛、羊、兔肉产量2.04万吨,增长25.9%;禽肉产量3.95万吨,比上年增长3.7%。禽蛋产量5.04万吨,下降1.9%。水产品产量达到21.01万吨,比上年增长5.1%。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3年,全市旧村改造151个,乡村公路改造783公里,农村电网改造投资3.49亿元,农田水利建设投资2.38亿元。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98.8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4.9%。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8.44万千瓦,增长17.3%。全年化肥使用量(折纯)18.77万吨,减量4.9%。农药使用量8186吨,增2.5%。农村用电量56048万千瓦小时,增长13.8%。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7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9.56亿元,增长26.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16亿元,比上年增长30.6%。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总体水平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6.73%,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1.12%,比上年提高29.58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12亿元,比上年增加3.99亿元;实现税金7.62亿元,比上年增加1.73亿元。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增加,有力的推动了建筑业生产迅猛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3.69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全年资质等级四级以上的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利润4255万元。施工房屋面积402.5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287.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中心城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力度空前。2003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亿元,比上年增长38.2%。其中地方投资完成81.1亿元,增长39.8%。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59.5亿元,增长67.3%;城乡集体投资12亿元,下降4.43%;城乡个人投资13.6亿元,下降23%。在国有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8.5亿元,增长82%;更新改造投资5.6亿元,增长85.4%。在“迎农运,创‘三城’”活动中,改造大街小巷39条,拆除违章建筑2.5万平方米。25项城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近7亿元,道路改造面积18万平方米。 房地产投资继续高速增长,房地产业稳步升温。2003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0.7亿元,增长47.3%。其中用于商品房建设的投资6.3亿元,增长49.8%,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达58.5%。全年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71.4万平方米,增长24.4%;商品房销售额5.6亿元,增长27.8%。 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新增主要生产能力:中成药5307吨/年,水泥18万吨/年,胶合板2万立方米/年,粮食仓库库容2355万公斤,各类学校校舍面积22655平方米,改建公路147.85公里。 五、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新的进展。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高校在校学生首次超万人。2003年,全市普通高校招生4096人,在校学生11784人。增加2850人。中等教育稳步发展,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3599人。在校学生9311人;普通高中57所,招收学生29741人,在校学生80638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13216人,相当于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的16.39%。普及义务教育又有新进展。普通初中253所,初中学生251134人;小学1869所,小学学生43741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24%,幼儿教育蓬勃发展,在园幼儿70197人。成人教育取得新成绩,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400人。 科技队伍壮大,科研取得新成果。年末全市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3557人,其中21599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全年取得科研成果44项,其中省级以上科研成果42项,专利申请100项。技术贸易机构47个,签订各类技术合同81项,成交额17375万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