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赣西经济中心城市的总目标,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开拓奋进、克难制胜,全市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转变。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2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74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76.25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72.44亿元,增长12.5%。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三产已逼近一产,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由上年的34.6:33.7:31.7调整为32.9:34.4:32.7。 市场物价总水平继续在低位徘徊。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9%。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4%,衣着价格下降1.1%,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下降3.0%,医疗保健价格下降10.5%,交通通讯工具价格下降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上涨1.1%,居住价格上涨0.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2%。 在“减收多、增支猛、平衡难”的情况下,通过强化收入征管,努力挖潜节支,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重点支出得到保障。200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7.88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62亿元,增长2.3%。财政支出26.34亿元,比上年增长25.1%。 在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中,一些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显现,经济运行中的困难较大,隐忧不少,突出表现为“两难两大”:财政增长难、农民增收难、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安全稳定工作压力大。 二、农业 2002年,市委、市政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步伐,全市区域性结构取得新进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新提高,农产品流通进一步搞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得到加强,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主的生态农业成为新的亮点,创汇农业达到一定规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24.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农作物结构性调整力度加大,全年粮食产量281.50万吨,比上年减少2.13%。其中早稻产量101.79万吨,减产2.3%;晚稻产量162.96万吨,减产0.86%;油料总产量13.48万吨,减产8.8%;水果总产量3.95万吨,增长7.63%;麻类4870吨,减产4.11%。蔬菜、瓜果类农作物全年种植面积达79024公顷,比上年减少6.11%,总产量达160.36万吨,减产7.26%;花卉、苗木等特种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仅花卉种植就达1351公顷。 畜牧水产业在调整中平稳发展。全年生猪出栏299.85万头,下降10.35%;出售和自宰肉牛13.9万头,比上年增长10.62%。肉类总产量28.44万吨,下降3.63%。其中猪肉产量22.94万吨,下降7.54%;牛、羊、兔肉产量1.62万吨,增长8.0%;禽肉产量3.81万吨,比上年增长20.57%。禽蛋产量5.14万吨,增长9.83%。水产品产量达到20万吨,比上年增长3.68%。 林业生产加快发展。全市各地高度重视培育森林资源,进一步加快了植树造林、国土绿化和低产林改造的步伐,森林面积扩大,林木蓄积量增加;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4689公顷,全市国土面积森林覆盖率达52.3%。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73.0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91%。农用排灌动力机械49.83万千瓦,增长5.19%。全年化肥使用量(折纯)19.73万吨,减量0.4%。农药使用量7988吨,增量3.39%。农村用电量49239万千瓦小时,增长5.89%。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2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全市上下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进一步强化发展工业的举措,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工业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8.86亿元,增长14.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7%。 工业品产销率继续提高,经济效益稳步回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7.33%,比上年提高0.24个百分点。其中地方工业97.09%,较上年略有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为1269万元,总体实现扭亏为盈;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8524万元,同比减亏27.4%。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3.93%,比上年提高3.81个百分点。 建筑业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有序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1.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全年资质等级四级以上的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利润3663万元。施工工程1225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705个。施工房屋面积377.7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228.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和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投资需求已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02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地方投资完成58亿元,增长25.2%。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31.4亿元,增长47.7%;城乡集体投资12.5亿元,增长7.3%;城乡个人投资17.6亿元,下降6.2%。在国有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1.2亿元,增长79.7%;更新改造投资3.0亿元,增长13.8%。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迅速,成为我市建设领域投资的又一大亮点。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7.27亿元,增长20.5%。其中用于商品房建设的投资4.18亿元,增长16.2%,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达57.5%。全年商品房屋销售建筑面积57.4万平方米,增长15.7%;商品房屋销售额4.42亿元,增长15.0%。城市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经营城市初见成效。 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水力发电0.31万千瓦/年,水泥10.1万吨/年,胶合板0.9万米3/年,移动通讯基础设备12信道/年,粮食仓库库容500万公斤,改建公路117.2公里。 五、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新的进展。高等教育加快发展,2002年,全市普通高校招生4669人,增加2446人;在校学生8934人。增加3090人。中等教育稳步发展,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3124人,在校学生8786人;普通高中55所,招收学生29325人,在校学生72433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12860人,相当于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的17.8%。普及义务教育又有新进展。普通初中253所,初中学生259122人;小学2063所,小学学生440393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幼儿教育蓬勃发展,在园幼儿73234人。成人教育取得新成绩,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662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30人。 科技队伍壮大,科研取得新成果。年末全市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3776人,其中19605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全年取得科研成果41项,其中省级以上科研成果2项,专利申请103项。技术贸易机构47个,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6项,成交额68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