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交通运输状况进一步改善,客货运输营运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公路、水路客运量4614.5万人,其中非国有经济客运量1585万人;旅客周转量21.72亿人公里,其中非国有经济旅客周转量11.39亿人公里。公路、水路货运量3444.44万吨,增长0.8%;货物周转量26.1亿吨公里,增长2.19%。全社会营运机动车辆拥有量1.82万辆,增长7.06%,其中汽车1.64万辆;其他机动车0.18万辆。 邮电通信服务功能日臻完善,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完成9.08亿元。固定电话用户达62.3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6.09%,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11.97部/百人,其中住宅电话48.26万户,增长7.72%;移动电话用户59.3万户,增长20.77%,全市移动电话普及率11.38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17.4万户,增长1倍以上。邮电通信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旅游业稳步发展,靖安三爪仑森林公园被评为3A级景区。全年全市国内旅游人数204.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12亿元,增长1.4%;全年接待国际旅游者共计2857人次,比上年下降52.7%,旅游外汇收入138.1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3.4%。 七、国内贸易 在宏观经济趋好、居民购买力增强、收败预期提高、消费环境改善等多因素的支持下,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稳步扩张。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3亿元,比上年增长9.6%。 城乡消费品市场同步繁荣。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3.3亿元,增长9.6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9亿元,增长9.11%。城市、农村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分别为48.38%和51.6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9亿元,增长8.81%;餐饮业零售额12.2亿元,增长13.28%。全市消费品市场成交额83.66亿元,其中城市消费品市场成交额33.15亿元;农村消费品市场成交额50.51亿元。供销社系统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8203万元。 八、对外经济和横向经济联合 对外交往取得历史性突破。2003年,宜春市与韩国尚州市签署了开展友好往来备忘录。对外贸易增势强劲。据海关统计,我市2003年进出口贸易总额8596.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进口贸易额5269.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5.4%;出口贸易额332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2.3%。在出口总额中,外贸企业完成1563.3万美元,增长42.9%;生产企业出口1142万美元,增长132.6%;外商投资企业出口619.2万美元,增长3.4%。 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39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6.3%。实际引进市外资金93.2亿元,增长93%。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进展。全年对外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1040万美元,增长73.3%;年末实有“三资”企业474家,其中当年新登记注册“三资”企业53家。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对地方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0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5.69亿元,当年新增37.05亿元,增长16.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4.96亿元,当年新增7.53亿元,增长20.1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8.18亿元,当年新增29.16亿元,增长16.2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9.97亿元,当年新增14.4亿元,增长8.3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43.87亿元,当年新增6.46亿元,增长4.75%。全年现金收入901亿元,支出900.56亿元,净回笼现金0.46亿元。 保险业加强服务创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年保费收入6.95亿元,增长44.49%,其中财产保险1.3亿元,人身保险5.65亿元,分别增长0.78%和60.51%。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5474万元,下降1.53%,其中财险赔款8000万元,增长14.96%;人险给付7474万元,下降57.5%。年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21.52万人;离退休人员6.19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站)208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10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1%;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3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4.55%。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3个。有线电视用户22.42万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拥有各类医院38个,农村卫生院176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1303张,其中医院病床6662张。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2430人。其中执业医生和助理执业医生5055人,注册护师、护士3872人,卫生防疫机构12个,人员525人;专业防治机构11个,人员278人;妇幼保健机构11个,人员479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2003年,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我市体育健儿荣获金牌73枚、银牌62枚、铜牌61枚。群众参与体育事业建设积极性明显提高,全民健身运动再掀高潮。适龄学生体育达标率稳定在85%以上,向省体工队输送运动员8名,有6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达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平稳下降。据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4.38‰,死亡率6.36‰,自然增长率8.02‰,年末全市人口为526.79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改善。据城市住户抽样调查统计,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16元,增长4.0%;人均消费性支出4974.72元,增长9.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统计,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89.53元,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用支出2063.8元,增长3.4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1.9%。在岗职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604元,比上年增长12.33%。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306个,收养人数8086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定期定量救济的达261834人,临时救济困难户达4890人次。“两个确保”全部到位,下岗职工领取离退休费2.87亿元。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12.42万人,全年共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134万元。 环保事业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342人,环境监测站10个,环境监测人员105人。当年开工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33个,完成投资724.4万元。全市城镇建成烟尘控制区2个,烟尘控制区面积22.5平方公里,环境污染状况进一步好转。2003年,全市完成退耕还林546万公顷,完成造林面积24788公顷,林木蓄积量达3503万立方米,全市国土面积森林覆盖率达52.3%。 注: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