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1 吉安市统计局

全年完成民间投资85.60亿元,比上年增加31.70亿元,增长59%,占总投资70%。在民间投资中,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共完成投资32.59亿元,同比增加9.45亿元,增长40.8%。“十五”期间,全市民间投资累计达到242.3亿元,占当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9.5%,五年间年均增长33.7%,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8.6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

全市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8%;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5.03亿元,增长18.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增速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71.73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1.5倍。五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0.1%。

六、对外经济

据海关统计,全市进出口总值达到104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4.6%。其中,完成出口总值9084万美元,增长72.9%;完成进口总值1401万美元,增长230.5%。在出口总值构成中,机电产品出口1188万美元,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13.1%。“十五”期间,全市出口总值累计达到2.22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1.4倍,年均增长40.4%。

全年签约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达到56个,其中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3个,实际进资达到42.1亿元,增长74.5%;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增长23%。“十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5.75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5.04倍,年均增长48.6%。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21.1亿元,比上年增长8.7%。“十五”期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累计实现增加值78.03亿元,年均增长18.26%。

截至2005年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5473公里,比2000年增加5094公里。其中,赣粤、泰井高速公路249.76公里,一级公路43.36公里,二级公路1152.74公里。县、乡公路通车里程1001.52公里,实现了96.7%的乡镇通油(水泥)路、100%的行政村通公路。吉安市境内铁路通车里程200.2公里,

2005年,公路运输实现货物运输量2501万吨,增长15.52%,货物周转量23.61亿吨公里,增长21.18%。发送旅客4285万人,增长1.37%,客运周转量20.62亿人公里,增长0.67%;铁路(吉安站)全年发送旅客152.35万人,增长12.0%,到达旅客121.25万人,增长7.0%。发送货物6.46万吨,减少56.0%,货物到达227.66万吨,增长11.6%。

“十五”期间,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累计完成97.94亿吨公里,比“九五”时期增长0.6%;公路客运周转量累计达到94.77亿人公里,比“九五”时期增长37.2%。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53944辆,比上年末增加6306辆,增长13.2%。其中私人汽车达到30123辆,比上年末增加4691辆,增长18.4%。

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21%。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7.08万户,比上年增长16.58%。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0.04万户,比上年增长29.57%,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9部/百人,每百人比2000年增加17部。

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1.5%。全年旅游外汇收入8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7.8%。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66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1%。国内旅游收入34.29亿元,同比增长39.6%。

八、金融和保险

全年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5.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48.0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年初增加52.09亿元,同比多增2.85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60.31亿元,比年初增加9.32亿元,同比减少9.92亿元。

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6家;全年保费收入11.86亿元,比上年增长8.3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40亿元,增长4.8%;人身险保费收入6.46亿元,增长11.5%。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1.94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财产险赔款1.33亿元,增长62.2%;人身险赔款与给付0.61亿元,增长28.6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生1.53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1.07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55万人,毕业生0.29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3.02万人,招生1.44万人,毕业生0.76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9.16万人,招生2.98万人;毕业生2.96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21.2万人,招生7.3万人,毕业生6.21万人。普通小学在校生38.1万人,招生5.64万人,毕业生7.37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8.39万人。

“十五”期间,共开发省级重点新产品20项,组织鉴定科技成果42项,评审市科技进步奖39个,获省以上科技奖励4项、专利131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艺术馆14个,图书馆13个,博物院(馆)地13个,广播电台12座,电视台16座。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到达93.91%和96.07%,比2000年末分别提高3.31和2.35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16所,其中医院44所,农村卫生院226所,卫生防疫站14所。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1127人,其中农村卫生院拥有3598人。全市拥有病床床位8700张,其中农村卫生院拥有2968张。

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开展。全年举办各级运动会161次,14.38万人参加运动会,在省级比赛中120人获优秀以上荣誉。国家体育锻炼达标数为51.14万人,等级运动员51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69.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6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17.6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68万人,出生率为14.28‰;死亡人口2.87万人,死亡率为6.14‰;自然增长率为8.14‰。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1.3%,比2000年提高10.3个百分点。

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04.2元,比上年增加1573元,增长22.4%,比2000年增加3897元。“十五”期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8%,高于“九五”时期3.2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0%,比2000年降低4.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4.4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14.2平方米。

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66.8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增长14.3%,比2000年增加1160元。“十五”期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2%,高于“九五”时期1.3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0%,比2000年降低5.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2.33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2.69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