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一年一个新变化、三年迈上新台阶、五年实现新跨越”的“三新”目标,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了吉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顺利并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05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8.88亿元,增长24.0%;第三产业增加值111.21亿元,增长14.7%。按抽样调查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达到6455元,比上年增长15.5%,是2000年的1.79倍。“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超出“十五”计划目标3.9个百分点,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4.7%、16.3%和16.4%。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7.32:31.95:30.73调整到2005年的27.39:35.92:36.69,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6%;第二产业贡献率为53.1%;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7.3%。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7.54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84亿元,增长20.6%。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48.16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十五”期间,全市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支出达到96.66亿元、64.62亿元和163.93亿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73.1%、57.6%和1.4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6%、14.5%和23.1%。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5%,比同期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同比回落7.6个百分点,是抑制物价总水平上升的主要因素。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1782人,失业率为3.91%,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仍处于4%的计划调控目标之内。“十五”期间,新增就业16.2万人,安置下岗职工7.3万人,其中“4050”人员945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43.1万人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解决“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二、农业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8.52亿元,可比增长5.14%,实现增加值83亿元,可比增长5.0%。全年粮食总产量达301.31万吨,增长10.88%。其中:早稻增长13.0%,二晚稻增长13.7%,油菜籽产量6.91万吨,增长10.93%;全市生猪出栏27.50万头,增长13.87%;出笼家禽3943.29万羽,增长19.30%;水产品产量13.63万吨,增长7.7%。全年出售和自宰肉用牛26.92万头,增长18.41%,牛肉产量2.53万吨,较上年增长18.5%,年末牛存栏达到81.57万头,增长11.43%。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37.4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2.7%;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均有增加,其中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600台、农用运输车1.16万辆、柴油机15.30万台,同比分别增长13.9%、9.54%、39.8%。拥有农用水泵10.97万台、同比减少0.4%;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分别达到296.68千公顷和41.6千公顷,比上年提高2.32%和2.79倍;农村用电量达到4.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2%。 “十五”期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67.83亿元,净增43.2亿元,超出“十五”期末计划数10.5亿元,同比增长45.3%,年均增长7.7%。粮食产量达到1218.83万吨,年均增长5.7%。 “十五”期间,全市共建成沼气池17.4万座,农户覆盖面达21.7%;新增8.7万户,35.4万农民用上自来水,14.2万农户通有线电视;99%自然村通电,98.1%自然村通电话,54.6%行政村通水泥路。 五年间全市共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龙头企业83家,各类产业化组织900余个,带动农户34.6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0%。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5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72.56亿元,可比增长26.5%,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9.8亿元,同比增长31.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5.6%,拉动全市GDP增长7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1%。 规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分别完成总产值60.93亿元和86.21亿元,增幅为47.2%和43.8%;从企业所有制看,非国有企业增幅较快。国有企业完成总产值18.96亿元,增长33.7%,慢于规模工业12个百分点。非国有企业完成产值128.18亿元,增长达47.1%,增速比国有企业快13.4个百分点,尤其是私营企业发展迅猛,增速高达60.4%,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9.9%,是带动全市工业快速发展的主动力。 全市工业用电14.52亿度,增长47.7%。其中,规模工业用电量10.96亿度,增长15.7%,规模工业中非国有企业用电9.99亿元,增长16.3%。 全市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1.86亿元,增长23.8%。招商签约资金165.30亿元,增长79.8%,到位资金82.70亿元,增长49.4%。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37.04亿元,完成税收6.28亿元,累计安置就业14.3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1.3%、22.8%和23.0%。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9.5%,同比提高24.3个百分点。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34亿元,增长96.1%。实现税金总额8.23亿元,增长23.2%。实现利税总额13.57亿元,增长44.3%。 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6.32亿元,增长20.0%。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0.3亿元;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十五”期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城镇以上投资119.5亿元,增长22.9%。“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86.53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2.5倍。五年间投资年均增长25.1%,比“九五”时期提高6.8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达到52.96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5.9倍。 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8.8亿元,比上年增长31.7%。房屋施工面积359.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6%;其中住宅279.1万平方米,增长27.2%。房屋竣工面积94.5万平方米,下降10.3%;其中住宅72.7万平方米,下降21.7%。商品房销售面积104.2万平方米,增长26.4%;其中住宅91.1万平方米,增长28.3%。商品房空置面积46.6万平方米,增长5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