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1 赣州市统计局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大力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经济持续加快发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398.01亿元,增长12.7%,增幅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创1997年以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00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32.79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151.22亿元,增长14.5%。我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各产业的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1.2、6.0和5.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由上年的29.2:32.7:38.1提升至28.6:33.4:38.0。

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6.47亿元,增长59.35%。税收增长快,各项税收收入29.8亿元(不包括农业税收),比上年增长29.3%。其中二产业税收17.93亿元,三产业税收11.87亿元,分别增长40.1%和16.1%。财政收入呈现出近几年来“增幅最快、质量最优”的良好态势。全市财政总收入38.35亿元,增长22.2%,增幅创1996年以来最高纪录;地方财政收入22.84亿元,增长16.1%。全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到9.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工商税收为主体的增长格局,工商各税增长22.2%,增幅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达到52.2%,比上年增加2.6个百分点。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改善,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强,预算内支农支出增长23.7%,教育事业支出增长15.3%,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3%;由财政负担的工资津贴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基本保证了再就业、养老保险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支出需要。

物价水平温和上扬。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8%,八大类项目价格“二升六降”,食品类价格较大幅度的上升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拉动因素。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0.8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经济粗放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利用率不高,产业层次较低;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

粮食生产出现好形势。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关于“三农”政策的全面落实,以及市场价格导向的作用,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768.15万亩,比上年增长22.6%。粮食亩产增加17公斤,达到335公斤;全年粮食总产量创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达到257.39万吨,增长29.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产值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全市有196家,比上年增加41家,其中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102家,增加34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50.3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31%。全市拥有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600多个,拥有会员7.8万名,联接农户20.3万户。

种植结构继续调整,以脐橙为主体的果业发展加快。年末实有果园面积202.33万亩,比上年增加24.10万亩,其中脐橙面积增加24.61万亩,达到99.69万亩。水果产量45.50万吨,增加10.93万吨。其中,脐橙产量22.23万吨,增加8.85万吨。脐橙产量占水果总产量的比重近50%。蔬菜、果用瓜、油料、甘蔗、烤烟等经济作物调整品种、优化品质,种植面积虽然减少,但单产明显提高。

畜牧水产生产形势好。生猪生产进入了七年来增长最快、价格最高、效益最好的时期。全市推广建设了100多个生态养殖小区和一大批有规模、标准化的生猪养殖场。生猪散养农户占有率下降,规模养殖占出栏总数已达45%以上。初步建成以定南、信丰、南康、章贡区、赣县、兴国等县(市、区)为重点的外销生猪基地。肉类总产量52.62万吨,增长10.85%。水产品养殖结构优化,品种增多,特种水产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水产养殖面积59.98万亩,增长1.13%。

林业和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当年完成造林面积8.0万亩,其中用材林1.5万亩,防护林5.03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5.11万亩。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26.23万亩。全市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85座,引水工程5.13万处,排灌站2392处。全年有效灌溉面积391.74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31.47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88.99%和75.2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7.7亿元,增长21.7%。在经济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23.2%提高到24.5%。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达到42.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5.32亿元,增长39.64%,增速比上年提高15.81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97.49%。股份制企业成为规模以上工业的主体,所占比重达到54%;外商投资及港澳台资企业成为工业高增长的引领者,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2.33个百分点。行业发展重点突出。全市34个工业行业中有13个年增加值超过亿元,增加值比重达到83%。工业园区发展态势喜人,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8.47%,比上年提高15.69个百分点;上缴税收12.49亿元,增长38.54%;实现利润6.47亿元,增长59.35%,34个工业行业中有28个实现盈利,盈利能力显著增强。重点企业竞争力明显提高,50户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5.96亿元,利润4.76亿元,税金8.21亿元,分别增长55.4%、64.2%和35.4%。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1%和68.4%。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7.84亿元,增长11.1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46.3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87.67万平方米,分别增长7.27%和12.41%。全市建筑业企业上缴税金3.30亿元,增长39.0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小幅增长。随着赣粤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公路建设为主体的基础建设投资急速缩减,但私营企业、港澳台及外商、个体等民间投资进一步活跃,稳定了固定资产的投资形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8亿元,增长1.61%。其中,城镇以上基本建设投资74.97亿元,下降19.58%;更新改造投资11.67亿元,增长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