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猪年末存栏 万头 146.04 -0.72 水产品产量 万吨 11.76 7.09 #特种水产品 万吨 3.33 25.95 农业机械总动力 万千瓦 148.43 10.93 化肥施用量(折纯)万吨 12.25 -4.78 农村用电量 万千瓦时 3.76 15.85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千公顷 289.19 -0.6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52.41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9.72亿元,增长44.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8.58亿元,增长27.5%;重工业增加值11.14亿元,增长60.8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9.74亿元,增长25.03%;大中型企业增加值2.23亿元,增长11.07%;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全市工业园区完成基础投资7.5亿元,增长151%;其中市高新区完成基础投入1.3亿元。园区工业总产值66.4亿元,增长154%;上缴税金3.3亿元,增长116%;安置就业8.9万人,增长150%。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原煤59.19万吨,增长22.55%;发电量31.76亿千瓦小时,增长41.21%;水泥208.43万吨,增长67.60%;机制纸及纸板3.44万吨,增长120.70%;纱0.56万吨,增长34.30%。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13.3%,比上年同期提高26.3个百分点,指数及增幅均为近几年最高水平。产销进一步衔接,工业产销率为97.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0.32亿元,比上年增长48.3%。效益大幅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65003万元,比上年增长80.1%;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20023万元,比上年净增15774万元;税金总额44980万元,比上年增长41.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 单位 2003年 比上年+、-% 纱 吨 5551 34.3 布 万米 2907 18.7 机制纸及纸板 吨 34400 120.7 白酒 吨 5546 12.5 啤酒 吨 60323 1.6 原煤 万吨 59.2 22.6 木材 万立方米 10.5 12.6 水泥 万吨 208.4 67.6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31.76 41.2 食用植物油 吨 4790 -5.3 建筑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4.41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全市资质等级四级及以上的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5.44亿元,增长14.88%;承接施工的单位工程个数1503个,比上年增加293个,其中招标承包工程823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54.76%,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施工房屋面积356.48万平方米,增长33.46%;竣工房屋建筑面积204.67万平方米,增长109.06%。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大幅上扬。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比上年增长51.1%。其中城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9.57亿元,增长41.35%。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29.70亿元,增长47.2%;技术改造投资3.6亿元,下降14.8%;房地产开发投资11.2亿元,增长1.4倍。全年开工项目38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38个。 重点建设进展顺利。全年争取国家投资项目630个,上级投资11.26亿元;启动民间资金近20亿元;金融机构新增贷款9.8亿元。在投资持续扩量的拉动下,一批重点工程顺利实施,赣粤高速吉安段、敦永公路和吉福公路改造等项目如期竣工,319国道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泰井高速、城市电网改造、市县疾控中心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进一步夯实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13亿元,比上年增长8%。分城乡看,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7.22亿元,比上年增长8.3%;县及县以下农村实现零售额55.91亿元,增长7.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4%;餐饮业7.32亿元,增长5.8%;其他行业2.28亿元,增长4.2%。 新兴行业全面兴起,成为推动总体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以文化娱乐业、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蓬勃发展。据城市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近5年,我市居民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方面的支出逐步增加,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不断上升,2003年居民家庭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性消费为697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98年的10.5%提高到13.8%。全年宽带网用户达16412户,比去年同期增长43.6%。全市房屋销售面积44.4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7.76%,销售收入36412万元,比上年增长116.94%。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房地产经营业、管理业、经纪与代理业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全年房地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5.2%,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16%。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贸易取得新成绩。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为3522.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5%,其中出口3289.7万美元,增长44.2%;进口232.5万美元,增长21.8%。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为2937.1万美元;加工贸易进出口额528.5万美元。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战略,我市组织和参与了13次重大招商推介会,拓展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空间。全市实际引进内资71.39亿元,增长60.4%;实际利用外资1.02亿美元,增长51.8%;引资投向发生积极变化,引进项目工业类占65%,完成农业招商13.3亿元,增长2.1倍。三笑集团、绿洲实业、金顶药业、木林森电子、上海印刷、创欣制革、吉安制钢等一批有规模企业的新建投产,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旅游产业稳中有升。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实现旅游收入18.1亿元,增长11.9%。接待境外游客1.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4.4%。其中:外国游客1000人次,增长37.5%;港、澳、台胞1.24万人次,下降28.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15万美元,下降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