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1 南昌市统计局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运行质量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综合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52.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5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270.26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231.54亿元,增长11.5%。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9.9%、47.6%和42.5%调整为9.2%、48.9%和41.9%。

物价指数小幅上升。受2001年政策性调价影响,2002年1—9月物价同期比指数呈现上升趋势,9月份后政策性调价的滞后影响基本消失,指数有所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期比总指数为100.6。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不含上交中央库的两税收入)27.5亿元,增长22.1%。财政支出34.73亿元,增长22.6%。

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微观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潜在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步解决。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29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农业29.76亿元,下降1.9%;林业1.08亿元,增长1.3%;牧业27.93亿元,增长4.8%;渔业18.52亿元,增长14.9%。种植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粮食总产量150.88万吨,下降6%;棉花总产量1580吨,下降54.2%;油料总产量7.6万吨,下降9.9%,蔬菜、水果分别增长2.0%、4.2%。

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生猪出栏220.40万头,比上年增长2.4%;生猪存栏175.09万头,增长0.6%。年末家禽存笼2868.69万羽,增长21.3%。

水产品生产大幅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24.21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特种水产6.51万吨,增长16.3%。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35.68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2809台,小型拖拉机10457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8.99万千瓦。农村用电量5.13亿千瓦小时,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冬修水利完成土石方900万方,有效灌溉面积300万亩。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全年乡镇企业总产值477.92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312.99亿元,增长13.3%。

农业对外交往成绩喜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在深圳、香港、北京、上海等地举办的优质农产品展销会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大批优质农产品跻身于沿海和发达地区市场。全市农业引进外资合同资金613万美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02.2%,其中实际利用外资327万美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09.0%。全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顺利进行,使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减负幅度为37.8%,保证了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的必要开支,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衷心拥护。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2002年,我市坚持以大开放为主的战略,以工业化为核心,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改造传统产业,主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水平,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全市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10.35亿元,增长17.6%。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0.16亿元,增长21.3%。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77.45亿元,增长22.0%;集体企业3.37亿元,增长15.7%;股份制企业39.55亿元,增长23.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4.94亿元,增长30.2%。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49.33亿元,增长17.2%;重工业增加值50.83亿元,增长25.4%。按隶属关系分,市属企业增加值61.00亿元,增长20.7%;中央省属企业增加值43.34亿元,增长22.5%。骨干企业保持强劲增势,全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6.27亿元,增长22.5%。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产销率97.62%,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

产品结构继续改善。支农产品生产中,农用化肥下降40.4%,化学农药增长18.7%,小型拖拉机增长19.9%;原材料工业产品中,钢增长39.4%,成品钢材增长65.9%,发电量增长6.0%,水泥下降13.3%;轻工业产品中,饮料酒增长6.0%,卷烟增长2.8%,纱增长10.6%,布增长0.2%;在机电产品及耐用消费品中,汽车增长39.0%,彩色电视机增长38.4%,交流电动机增长50.2%,金属切削机床增长41.6%,家用电冰箱增长62.3%,冷冻箱增长19.1%。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品销售收入308.22亿元,增长16.1%;实现利润13.74亿元,增长12.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0.3%,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累计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23.77亿元,增长16.5%;实现利润10.43亿元,下降10.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9.4%,提高4.6个百分点。市属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93.74亿元,增长16.9%;实现利润8.18亿元,增长32.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9.9%,提高5.7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资质等级三级及三级以上的建筑施工单位完成总产值70.56亿元,施工房屋建筑面积77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60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02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7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完成投资98.28亿元,增长78.4%;城乡集体投资24.0亿元,增长14.8%;城乡私人投资12.7亿元,增长38.9%。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完成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50.23亿元,增长69.8%;更新改造投资19.69亿元,增长45.0%;房地产投资28.36亿元,增长1.37倍。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全年交通运输部门完成货物周转量34.5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9%。其中:铁路14.02亿吨公里,增长21.5%;公路15.06亿吨公里,增长1.2%;水运4.51亿吨公里,增长18.7%;航空0.99亿吨公里,增长15.1%。旅客周转量完成73.55亿人公里,增长7.3%。其中:铁路42.83亿人公里,增长7.5%;公路21.29亿人公里,增长4.6%;水运0.15亿人公里,下降16.7%;民航9.28亿人公里,增长13.6%。全市货运总量3345.94万吨,比上年增长3.1%,客运总量4575.98万人,增长5.2%。2002年末,全市公路总长度2737.66公里。民航运输机起降架次达1.62万次,通航城市3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