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十一、环境保护 空气质量总体良好。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继续控制在优良等级,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达到二级标准。宁德市区开展了交通禁鸣喇叭,减少噪声污染。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交溪各监测断面100%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霍童溪和古田溪各断面100%达到Ⅱ类标准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定目标内。全市共建成烟尘控制区9个,面积29.82平方公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有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0个,面积13万公顷,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柘荣县和霞浦县列为全国生态试点县。开展了“绿色社区”试点工作,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绿色学校”。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据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9‰,死亡率为5.9‰,自然增长率为6.0‰。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14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人均消费支出5976元,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3246元,比上年增长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人均生活费支出2203元,增长5.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人均住房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30.58平方米和27.75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4.1%和50.8%,分别比上年降低2.2和0.2个百分点。全年完成造福工程和滑坡险情村搬迁1191户、5568人。 社会保障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10.63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有11.97万名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为3.37万名离退休人员发放了养老金;有13.35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有5.18万名职工参加工伤保险,全年支付工伤金115万元;有4.80万名职工参加生育保险,为411名生育对象支付生育金123万元。年末全市城镇老年福利机构9个,床位372张;农村老年福利机构101个,床位1187张。全市城镇社区服务设施达756处。全市城镇有2.20万人、农村有1.28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