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8 三明市统计局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继续发展。全市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1.67亿美元,其中:出口1.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进口0.29亿美元,比上年略有增长。出口商品结构趋向合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出口产品明显增加,全市已有28大类商品出口到52个国家和地区。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市新批准成立外商投资企业118家,比上年增长40.5%,合同利用外资1.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倍,实际利用外资达0.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2%。外商独资企业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全年新批办的118个项目中,独资项目107个,占总数的90.7%。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势头良好。年末全市劳务输出在外人员2395人,比上年增长10%。全年共接待住宿境外游客2202人次,比上年下降20.5%,其中外国人850人次,下降20.2%,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1352人次,下降20.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平衡。各级财税部门紧紧围绕“增收节支保平衡”这个中心,推进财税改革,强化税收征管,合理调整支出结构,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全年预算内财政收入1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地方级收入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地方级收入中:工商税收5.12亿元,增长10.7%,企业收入1.77亿元,增长60.6%。

金融总体运行平稳。金融部门继续执行适度从紧货币政策,通过调整信贷,促进全市经济的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3.5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1.05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比上年增长40.7%。现金支出增长38.2%,累计现金净投放比上年少投2.09亿地。年末全市货币供应量M0为27.24亿元,比上年下降12.3%,狭义货币M1为55.44亿元,下降6.5%,广义货币M2为151.97亿元,比上年增长7.3%。

证券市场蓬勃发展。全年新开股东帐户3.95万户,年末客户保证金1.76亿元,比年初增长55.3%。证券交易清算量114.3亿元,比上年增长71.9%。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市保险机构保费收入3.06亿元,比上年增长29%,保险资产3.93亿元,比年初增长1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我市科技工作落实“科教兴市”的战略方针,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推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市级及10个县(市、区)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占财政年支出的1%以上。组织实施十大科技工程,确定100个重点项目和5个重中之重的项目,并已全面启动。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全市已有7家企业被省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农科教结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全年有24项科技成果通过专家验收、评审和鉴定,完成专利申请31项。

民营科技企业有较大发展。目前已发展到近170家,从业人员1500多名。

教育工作协调发展。全市共有普通中学185所,在校学生15.78万人,教职工人数1.15万人;职业中学23所,在校生1.34万人,教职工人数0.14万人;小学2171所,在校生34.72万人,教职工1.8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7%,小学升初中升学率达97.91%。今年我市高考万人上线率达9.39,名列全省第二。三明一中高三学生连乔在加拿大举行的第28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赛中荣获金牌,为国争光。全市共有特教学校10所,特教班232个班,在校生4410人,入学率达80.4%。1997年全市新办民办小学4所,社团组织创办职业中学2所,三明电大(业大)、三化业大通过了省教委成人高校评估验收。在原有11所成人中专的基础上,又创办了永安市成人中专、三明市众兴成人中专、三明市行政管理成人中专。继续办好西藏班,今年又接收50名西藏林芝地区初中新生,同时三明师范接收10名西藏师范生,这样已有150名西藏学生在我市就学,居全省第一。

十、文化和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87.09万册,文物藏品9000件,各类文化事业机构达436个,举办文化培训班371班/次,比上年增长20.1%。开展第二届麒麟艺术节活动,尤其是夏秋广场文化活动历时近四个月,演出16个专场,观众达12万多人次。与此同时,我市重视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完成市歌舞艺术大楼、市书画院大楼的封顶工作,市图书馆投资五万元实行外借图书全开架为广大读者借阅图书提供方便,同时全面启动消灭公益性文化网络空白点的基建工程。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各类卫生事业机构(含工矿企业)共986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38个,中心卫生院31个,门诊部(所)5个,诊所752个,卫生防疫站13个,妇幼保健所12个,疗养院1个。拥有病床总数8784张,其中市级3440张,县、乡(镇)级5344张。卫生技术人员8953人,其中高级职称1882人,中级职称1452人,初级职称4850人。传染病总发病率128.47/10万。县、乡、村三级服务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市已有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34%,比上年同期高出4.5个百分点。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09个,拥有村卫生所2104个,乡村医生2208人,卫生员1120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全市共举办市级各项体育竞赛41次,其中少年儿童比赛8次,参赛运动员630人。有5个单位被评为全国体育工作先进集体。老年体育活动开展扎扎实实,年末,全市基层老年体协组织2188个,会员15.8万人。完成列东体育馆的建设,为承办各级体育竞赛创造良好的赛场环境。全市有1149所学校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18.01万人,达标率为88%。在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上,我市有14人代表福建参赛,有5名运动员进入八运会的决赛圈,取得铜牌1枚,第四名3人,第五名1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发展。我市环保工作坚持将强化环保执法与环境监督相结合,加快工业污染的治理步伐。一年来,市区投入1300万元资金治理污染,并认真贯彻国家、省、市的三个环保《决定》,依法取缔34家小造纸厂,关停9家小电镀企业,6家小漂染企业,有效杜绝污染源。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市区7个烟尘控制区达标率达94.5%,创建下洋、列东两个噪声控制区并通过省环委会的验收,市区生活和工作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总人口263.62万人,总户数67.43万户,出生人口34911人,死亡人口1303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33%0,全年计划生育率94.2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747元,比上年增长13.3%,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67元,其中现金支出151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6.3%。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13元,比上年增长1%,年人均消费性支出5070元,比上年下降1.5%。年末,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3.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平方米,全市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7.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城乡储蓄存款余额达85.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