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8 福州市统计局

保险业发展迅速,业务量明显增加。全市财产险保费收入2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人身险保费收入59.73亿元,增长43.7%,其中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8.50亿元,增长45.2%。全年财产险赔款支出12.29亿元,赔付率61.2%;人身险赔款支出2.17亿元,年金给付1.11亿元,满期给付8.17亿元,死伤医疗给付0.82亿元。全市共有各类保险营业网点378个,4家外资保险机构在榕设分公司,2家外资保险机构在榕设立代表处。

科学技术、教育

科研开发能力增强。全市共实施星火计划46项,其中国家级5项,火炬计划14项,共有70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7家,金山科技企业孵化器入驻企业147家。全市受理专利申请3794件,比上年增长16.5%;批准授权2018件,比上年增长16.4%;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公告3415件,比上年增长1.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迈出新的步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放区整合扩区扎实推进,重点扶持的一批高新技术示范企业快速发展,星网锐捷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新大陆等6家企业入选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58家,其中上市公司23家(含境外上市)。全市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1130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年末民营科技企业620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8家。科技园区共有企业218家,软件园年末拥有企业305家。科技园区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82亿元,比增30%,利税22亿元,出口创汇8.40亿美元。各类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扎实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产学研合作得到加强,新设立丰泉环保等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福州技术市场被新认定为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以科技园区为主要载体,形成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  质量技术监督不断加强。全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共抽查1995家企业产(商)品,批次合格率为93%,其中生产领域抽检571家企业产品600批次,批次合格率为92%;流通领域抽检1424家企业商品1524批次,批次合格率为93%。全市共有15家企业15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8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62万台件。

坚持教育优先,着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拥有高等学校34所,在校生26.35万人(含研究生);高职高专院校20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4所,在校生12.91万人;高中124所,在校生13万人;初中337所,在校生26.67万人;小学1497所,在校生46.26万人。全市共有省标幼儿园33所;省级达标中学59所,其中一级达标中学10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5%;小学英语开课率98.1%,信息技术开课率90.2%。全市拥有民办小学41所,民办普通中学56所,民办高校16所,民办高校在校生6.79万人。

文化、卫生和体育

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认真实施“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大项目,基本完成林则徐祠堂、水榭戏台修复,修复后的南后街已对外开放。设立全国首家地方曲艺研习、传承专业机构——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软木画、佛跳墙制作技艺和马尾、马祖元宵节俗等6项非物质遗产新入选国家保护目录。改扩建30个乡镇、31个街道综合文化站,动工建设福州市艺术学校新校区。加强文化精品创作,闽剧《王茂生进酒》等一批文艺精品荣获“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等大奖,在全省第六届“武夷杯”中青年演员比赛中福州金奖数量位居全省之首。闽都民俗文化节、第二届福州南后街元宵灯会、福州城市精神征集评选及“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取得阶段性成果,城乡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全市拥有文化馆13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55个,艺术表演团体19个,艺术表演团体演出3462场次。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11套,

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9%;电视台1座,电视节目13套,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8%。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26.22万户,比上年增长4.4%,有线电视入户率65.8%;广播电视联网率80.6%(有线)。全年出版图书2610种,7800万册;报纸27种,45600万份;各类杂志130种,2800万册。全市共有群艺馆2个;博物馆、纪念馆18个,收藏文物20.86万件;公共图书馆15个,总藏书503.92万册。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区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继续加强,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各级卫生医疗网。按照“病有所医”要求,着力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建成市二医院急救中心住院大楼、市传染病艾滋病治疗中心住院大楼,社区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68%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全市卫生机构1892家,其中医院77家;卫生机构床位2.15万张,其中医院床位1.60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8195人,其中医生11639人;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3.42张,每千人拥有医生1.86人。市区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33家,卫生技术人员1196人。全市共有村卫生所2404家,村卫生技术人员3903人;民营医院40家,床位1485张。

竞技体育成绩喜人,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我市运动健儿在北京奥运会比赛中共获得2枚铜牌,在国家级各类运动比赛中也取得了好成绩,其中摔跤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1枚,举重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2枚,田径金牌1枚、银牌1枚,跆拳道铜牌1枚等。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火炬在榕传递活动、老年人万人健步行、全民健身节启动仪式、海峡传统龙舟邀请赛、全国登山健身大会暨海峡两岸登山活动、福州市半程马拉松邀请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年末全市拥有体育场馆418个,全民健身点393个。全年共举行县以上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81项。

人口、人民生活

全年全市常住总人口683万人,其中市区常住总人口271万人。全市户籍总人口635.95万人,其中市区户籍总人口186.68万人。据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11.4‰,人口自然增长率5.8‰。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全年我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7341元,比上年增长14.2%。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09元,比上年增长16.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7142元,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价格总水平涨幅逐月下降,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4%以内。据抽样调查,市区城镇居民人均现有住房建筑面积22.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6.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