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福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 2009年3月2日 2008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海西建设“四求先行”的要求,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扎实推进福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总体上经济运行呈现平稳较快、结构趋优的良好势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综合 经济增长平稳较快,综合实力提升明显。据初步统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84.16亿元,比上年增长13.0%。第一产业发展平稳,增加值为234.90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势良好,增加值为1083.92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持续发展,增加值为965.34亿元,增长11.7%。产业结构继续调整,比重日趋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58.0%和38.6%。三次产业比重为10.3:47.4:42.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33615元,比上年增长12.0%。经济的持续增长促进财政收入的增加,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288.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地方级财政收入168.86亿元,增长15.2%,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75.97亿元,增长23.0%。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4050”人员再就业人数340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1000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400人。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11.49万户,比上年增长8.3%,从业人员27.22万人,增长3.4%;私营企业4.66万户,增长15.0%,从业人员46.41万人,增长12.7%。 农业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继续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辐射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稳定粮食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预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2.31亿元,增长5.6%,其中农业产值100.71亿元,增长2.3%;林业产值9.65亿元,增长7.9%;牧业产值67.12亿元,增长5.7%;渔业产值209.08亿元,增长7.3%。粮食种植面积继续调减,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82.92万亩,比上年减少1.91万亩,粮经比例从去年的47.1:52.9调整到46.8:53.2,粮食比例下调了0.3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产量63.77万吨,比上年下降0.4%。名优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等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的生产规模扩大,全市食用菌产量8.79万吨,比上年增长11.0%;茶叶产量1.50万吨,增长6.0%;肉、蛋、奶总产量37.08万吨,增长2.6%;蔬菜瓜果产量267.09万吨,增长1.7%;水果产量32.05万吨,增长3.4%。渔业生产重点发展水产品深加工和优高养殖,全市水产品产量165.61万吨,比上年增长7.7%。 林业生产保持稳定。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预计全市完成人工造林总面积11806公顷,其中速生丰产林总面积6000公顷,沿海防护林总面积2286公顷。全年商品材产量14.26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54.9%。 榕台农业合作继续加强。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为依托,继续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技术,发展高、优、特农业。一大批台湾名优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茶叶、水产、畜禽等良种先后在福州落户。随着两岸三通的实现,两岸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将更加密切,台资良种企业将陆续引进。 工业 工业继续增长,产品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加大对工业项目、技术改造与自主创新等扶持力度,围绕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拓展以江阴、罗源湾为重点的南北“两翼”,发挥临港工业优势,提升质量。工业集中区支撑、集聚作用增强,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凸现,工业经济更上一层楼。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924.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全部工业总产值358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65.41亿元,增长18.3%,其中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448.83亿元,增长8.0%;股份制工业总产值1177.01亿元,增长25.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总产值1750.49亿元,增长17.3%。 调整工业结构,发展重点产业集群。由电子信息设备、冶金、纺织化纤服装三大支柱产业主导我市工业层面,加快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软件、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分行业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600.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纺织、服装、化纤工业总产值476.53亿元,增长23.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60.84亿元,增长15.3%;塑料制品业209.69亿元,增长14.0%;农副食品加工业202.33亿元,增长21.0%。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有大幅增长,部分产品产量下降。增势良好的有:石油加工增长223.6%,废品回收加工增长152.6%,有色金属加工66.8%,专业设备制造增长49.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增长33.8%,而水的生产和供应及工艺品制造则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9.1%和3.0%。 贸易 消费领域不断拓宽,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我市实施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全市共建设和改造“农家店”150家。连锁规模扩大,经营从超市、百货店向多业态、多领域拓展。积极建设海峡西岸现代服务业强市,现代物流配送迅速发展,物流企业不断壮大,盛辉等6家物流企业入选全国物流百强企业。我市粮食批发市场、果品批发市场及蔬菜批发市场被评为省首批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4.37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分城乡市场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918.39亿元,增长22.0%;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15.99亿元,增长14.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976.31亿元,增长20.7%;住宿餐饮业151.63亿元,增长20.0%。居民消费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消费热点进一步拓宽,化妆品、金银珠宝、汽车、家居等类商品消费快速增长。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中,化妆品类增长30.9%,金银珠宝类增长26.3%,汽车类零售额增长20.5%,家具类增长25.4%。 会展业稳步发展。全市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89场,其中全国性会展3场,成功举办了“5·18”海交会、赴港澳台专题招商、全国煤炭会等重大活动。年货会、车交会、住交会、人才交流会等一系列常设性的展会连年不断,进一步引导大众消费,促进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