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8 福州市统计局

保险机构迅速扩张,带动了保险产品的多样化。养老险、健康险比例进一步提高,投资理财险品种增多。2005年,全市财产险保费收入9.56亿元,比上年增长18%;人身险保费收入24.77亿元,增长17.8%,其中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3.99亿元,增长22.1%。全年财产险赔款支出7.48亿元,赔付率78.27%;人身险赔款支出0.73亿元,年金给付0.70亿元,满期给付1.12亿元,死伤医疗给付0.78亿元。2005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保险营业网点213个。

科学技术、教育

科技研究开发新结硕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全市科技经费支出达11045万元,比上年增长27.6%。全市共实施星火计划143项,其中国家级15项;火炬计划139项,其中国家级13项。共有47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奖;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科研成果对接转化项目3项;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入驻企业48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初具规模, 2005年末,全市拥有陶瓷、塑胶、模具、纺织服装、建筑智能化、工业自动化等6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2005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701.3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年末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24家,其中上市公司12家。市科技园区共有企业212家,软件园共有企业275家;科技园区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50亿元,利税18.46亿元,出口创汇6.34亿美元。

民营科技迅速发展,年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612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8家,民营科技企业成为全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技术市场成交活跃。2005年,全市登记各类技术合同3725项,金额4.39亿元;受理专利申请2490件,批准授权1116件,分别增长40.4%和1.2%。质量技术监督得到加强。全年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共抽查518家企业产品584批次,批次合格率为78.4%。截至2005年末,全市共有5项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12项产品获得“国家免检”称号, 93项产品获得“福建名牌”称号。2005年末,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1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4.8万台件。年末全市共有35家企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协调发展。2005年,全市拥有高等学校36所,在校生20.27万人(含研究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95所,在校生12.27万人;高中124所,在校生11.97万人;初中343所,在校生29.81万人;小学1842所,在校生48.89万人。全市共有省标准幼儿园27所;省一级达标中学10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2.73%;小学英语开课率87.8%,信息技术开课率70%。全市拥有民办小学30所, 民办普通中学48所,民办高校2所,民办高校在校生3103人。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了内涵丰富、健康向上、充满时代气息的省会文化氛围。2005年,“走进美的小区”系列文艺演出先后在金山、洪山、屏西三个社区开展,在温泉公园激情广场举办“福建省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福州分会场”专场演出晚会,展示了近年来全市社区文化工作的成就。 2005年末,全市拥有文化馆14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81个;艺术表演团体22个,艺术表演团体演出3113场次。全市拥有广播电台2座,广播节目16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66%;电视台2座,电视节目15套,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28%。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11.7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6.1%,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0.99%。全年出版图书2438种,9491万册;报纸27种,39256万份;各类杂志128种,2757万册。全市共有群艺馆2个;博物馆、纪念馆18个,收藏文物20.31万件;公共图书馆14个,总藏书446.29万册。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初步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重大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2005年末,全市卫生机构1675家,其中医院84家;卫生机构床位1.94万张,其中医院床位1.47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15万人,其中医师8985人;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2.38张,每千人拥有医师1.46人。2005年末,市区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35家,卫生技术人员1700人;全市共有村卫生所2148家,卫生技术人员4087人;民营医院37个,床位1654张。

竞技体育成绩喜人,全民健身活动蓬勃活跃。2005年,在第十届全国运会上我市运动健儿共获得金牌8枚,银牌2枚,铜牌6枚。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了老年人万人健步行、首届市直机关运动会、第三届社区运动会、首届企业篮球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年末全市拥有体育场馆589个,全民健身点118个;全年共举行县以上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200项。

人口、人民生活

2005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666万人,其中市区常住总人口247万人。全市户籍总人口614.84万人,其中市区户籍总人口176.11万人。据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11.3‰,人口自然增长率5.8‰。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05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314元,比上年增长10.4%。据抽样调查,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61元,比上年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9%;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7元,增长10.8%,实际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382元,增长8.3%,其中食品支出3647元,增长6%,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的比重)为43.5%;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428元,增长8.3%,恩格尔系数为43.5%。随着消费结构的逐步转型,居住、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务性消费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中,服务性的消费支出占25.4%。农民人均纯收入5197元,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03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食品类支出1644元,增长6.1%;文教娱乐类支出368元,增长10.7%;医疗保健类支出191元、交通通讯类支出332元,分别增长16.4%和14.1%。

居民居住环境逐步改善,社区服务渐趋完善。据抽样调查,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6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1.52平方米,下降0.7%。

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启动。2005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47.94万人,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的企业离退休人员18.41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66.34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4.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5%;全市医疗保险参保单位7800个,参保职工达34.22万人,医疗保险基金收缴率为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