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培育产业集群,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综 合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增强。据初步统计(以经济普查衔接后数据测算),2005年,实现福州市生产总值1482.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3.61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697.56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610.89亿元,增长13.2%。三次产业比重为11.71:47.07:41.22,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2388元。经济的增长有效带动财政收入的增加,2005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9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7.68亿元,增长19.2%;财政总支出118.84亿元,增长24.9%。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6%,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5%。从居民消费价格分类看,八大类价格指数呈“三升五降”态势。食品、居住、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尤以居住类价格涨幅最大,达5.8%;烟酒及用品、交通和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则呈不同程度下降。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5%, “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5808人。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截至2005年末,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 7.98万户,比上年下降4.7%,从业人员15.01万人,下降1.9%;私营企业3.28万户,增长15.8%,从业人员31.98万人,增长15.9%。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等。 农 业 围绕“三农”工作,我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农产品市场需求,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3.61亿元,比上年增长2.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0.79亿元, 比上年增长2.7%,其中农业产值80.77亿元,增长0.3%;林业产值6.38亿元,增长0.6%;牧业产值51.06亿元,增长1.6%;渔业产值151.03亿元,增长4.6%。粮食种植面积继续调减,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万公顷,粮经比例从去年的58.07: 41.93调整到57.03:42.97,粮食比例下调1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产量97.44万吨,比上年下降7.9%。名优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等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的生产规模扩大, 2005年,全市食用菌产量6.25万吨,比上年增长1.5%;茶叶产量1.14万吨,增长8.9%;肉类总产量28.34万吨,增长3.9%;蔬菜、水果总产量分别达248.32万吨和27.86万吨。渔业生产重点发展水产品深加工和优高养殖,2005年,全市水产品产量171.28万吨,比上年增长1.6%。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11933公顷,比上年增长69.2%,其中速生丰产林总面积6973公顷,增长213.2%;沿海防护林总面积3913公顷,增长19.1%。全年商品材产量19.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0.1%。全市森林覆盖率54.8%。 工业、建筑业 2005年,我市针对工业生产中出现的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市场波动等不利影响,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力度,全市以打造强大的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围绕支柱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工业集中区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凸现,工业产出总量再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94.51亿元,比上年增长9.6%;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9%。2005年,全部工业总产值2209.99亿元,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74.96亿元,增长12.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343.94亿元,增长6.3%;股份制工业总产值529.79亿元,增长21.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总产值1130.32亿元,增长8.7%。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重点支柱产业龙头作用增强。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纺织化纤、食品轻工等重点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分行业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8.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纺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1.96亿元,增长36.1%;建材工业总产值81.51亿元,增长21.8%;医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77亿元,增长27.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19亿元,增长24.3%。玻璃、石板材、人造板、氯酸盐、特种漆包线、建筑陶瓷、棉纺、化纤等工业产品都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2005年,万年青、金得利2家企业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截至2005年末,全市共有5家企业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西瓜太郎、福耀、福辉、金得利等4件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滑。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2.06,比上年回落1.65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5.12亿元,比上年增长5.8%;实现利润总额57.21亿元,比上年下降3%。 建筑业稳步发展。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建筑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2005年,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03.05亿元,比上年增长3%。 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消费领域不断拓宽。连锁超市、专业市场、会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迅速发展,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的现代商贸流通业新格局基本形成。2005年末,全市共有生鲜超市65家;建材专业市场6家;家电超市4家,经营网点19个。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分城乡市场看,市的消费品零售额513.70亿元,增长21%;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49.35亿元,增长4.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67.43亿元,增长13.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91.33亿元,增长40.1%。居民消费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消费热点进一步凸显,汽车、家居、通讯类商品消费快速增长。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中,食品类、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3.5%、26%、67.2%、104.2%、49.4%和3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