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8 福州市统计局

科学技术、教育

科技研究开发取得新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4年,全市科技经费支出达8169万元,比上年增长5.4%。全市共实施星火计划133项,其中国家级星火计划5项;火炬计划及各类高新研发项目136项。共有41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奖,25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004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644.49亿元,比上年增长45.6%(按当年价计算);年末福州科技园区共有企业434家,软件园共有企业250家;科技园区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71.64亿元,利税23.86亿元,出口创汇8.09亿美元。民营科技迅速发展,年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646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8家,民营科技企业成为全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技术市场成交活跃。全年登记的技术合同金额1.42亿元;全市受理专利申请2000件,批准授权1341件,分别增长10.9%和3.6%。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发展。2004年,全市拥有高等学校22所,招生5.9万人,在校生16.07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8所,在校生12.33万人;高中119所,在校生10.67万人;初中249所,在校生30.57万人;小学1982所,在校生51.43万人。全市共有省标准幼儿园43所,省一级达标中学10所,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10所。全市拥有民办小学29所,民办初中20所,民办高中26所。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艺精品层出不穷,群众文体活动日趋活跃,形成了内涵丰富、健康向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充满时代气息的省会文化氛围。2004年,开展了近50场“情暖社区服务万家”文化进百家社区巡演活动,设立了90面“社区文化长廊”;成功举办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长篇历史小说《千星踏浪下西洋———天朝使臣》研讨会”、“纪念孔子诞辰2555年”大型活动;组织新排闽剧《群仙庆妈祖诞辰》赴马祖演出;在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中,我市选送的作品《勒哇阿佳》获得优秀奖。2004年末,全市拥有文化馆14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83个;艺术表演团体22个,艺术表演团体演出2554场次。全市拥有广播电台2座,广播节目16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67%;电视台2座,电视节目12套,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17%。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05.1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5.7%,年末全市实现广播电视联网的行政村达2011个。全年出版图书2546种,12165万册;报纸27种,41308万份;各类杂志129种,3370万册。全市共有博物馆、纪念馆18个;公共图书馆14个,总藏书419.23万册。

公共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继续加强,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各级卫生医疗网。2004年末,市区拥有社区卫生服务站189个。全市卫生机构达1600个,其中医院74个;卫生机构床位1.88万张,其中医院床位1.35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26万人,其中医师9895人;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2.05张,每千人拥有医师1.67人。2004年末,全市拥有个体诊所、卫生保健所1264个;民营医院16个。

竞技体育成绩喜人,全民健身活动蓬勃活跃。2004年,我市运动健儿在国际比赛中共获6项冠军,2项亚军;在国家级比赛中共获22项冠军,16项亚军。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全民健身节暨第二届社区健身运动会、第19届冬泳比赛、传统龙舟锦标赛等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全市拥有体育标准场地2789个,全民健身点376个,全年共举行县以上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195项。

人口、人民生活

2004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66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43万人。全市户籍总人口609.3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70.85万人。据抽样调查,200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11.3‰,人口自然增长率5.9‰。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04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586元,比上年增长10.2%。据抽样调查,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6元,比上年增长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16元,增长13.1%,实际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042元,增长9.5%;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093元,增长9.6%,其中食品支出3463元,增长8.2%,食品消费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42.8%;交通与通讯类支出1226元,增长68.9%;医疗保健类支出579元,增长33.5%。近年来,随着消费结构的逐步转型,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务性消费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中,服务性的消费支出占24.9%。农民人均纯收入4815元,增长9.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17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食品类支出1550元,增长12.7%;文教娱乐类支出333元,增长10.9%;医疗保健类支出164元、交通通讯类支出291元,分别下降6.5%和1.4%。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居民生活区物业管理、社区服务渐趋完善。据抽样调查,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9.29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1.8平方米,增长3.7%。

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2004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45.31万人,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的企业离退休人员17.59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73.34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3.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全市参加医疗保险的企业2641家,参保职工达29.44万人,医疗保险基金收缴率为95.22%。

环境保护

通过实施“蓝天、碧水、绿园、安静、洁净”五大工程,我市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2004年,市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500万吨,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率达99%;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烟粉尘排放量0.13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0.5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6%;噪声达标区覆盖率58%;城市污水处理率50.7%;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9.4%。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2004年,全市共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示范区9个;自然保护区24个,面积1200.8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

市区绿化、美化建设步伐加快,市容市貌和综合环境进一步提高,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04年末,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326.9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43平方米;拥有公园37座,总面积1225.40公顷;建成区绿地面积4791.22公顷,绿地率31.2%;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416公顷,绿化覆盖率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