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福州市统计局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深入开展经济工作“六赛六比”活动,积极应对宏观环境的新变化,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综合

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增强。据初步统计,2004年,实现福州市生产总值1548.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8.03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799.20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591.23亿元,增长11.2%。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34万元。经济的快速增长有效带动财政收入的增加,2004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67.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7.10亿元,增长28%;财政总支出94.85亿元,增长15.3%。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2004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5%,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4.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5.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04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27.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78.13万人,增加2.90万人;城镇私营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1.7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就业、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仍较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有待加强。

农业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我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等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200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8.03亿元,比上年增长4.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9.97亿元,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76.50亿元,增长1.2%;林业产值6.08亿元,增长6.2%;牧业产值50.43亿元,增长4.4%;渔业产值135.51亿元,增长7.9%。粮食种植面积继续调减,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9.01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88万公顷,粮经比例从去年的59.12:40.88调整到58.07∶41.93,粮食比例下调了1.05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产量105.85万吨,比上年下降2.6%。名优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等经济作物的生产规模扩大,蔬菜优质品种增多,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生猪、蛋禽形成基地化、规模化生产,大大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2004年,全市食用菌产量6.16万吨,比上年增长15.7%;茶叶产量1.05万吨,增长15.7%;蔬菜总产量252.20万吨,增长1.1%;水果产量29.13万吨,下降1.8%;肉类总产量26.71万吨,增长2.1%。渔业生产按照“以养为主,养、捕、加并举”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水产品深加工和优高养殖,2004年,全市水产品产量168.56万吨,增长4.2%。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2004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231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实现利润总额81.72亿元,增长8.7%;上交税金45.74亿元,增长15.1%;乡镇企业出****货总值342.89亿元,增长9%。

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效益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我市以工业强市为目标,克服了电力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工业生产仍保持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68.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4%,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全部工业总产值2288.57亿元,增长18.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61.01亿元,增长25.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268.32亿元,下降10.3%;股份制工业总产值404.64亿元,增长42.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总产值1100.07亿元,增长21.3%。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重点支柱产业龙头作用增强。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纺织服装鞋帽、食品轻工、建筑建材等重点产业集群粗具规模,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日显突出,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分行业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97.97亿元,比上年增长52.8%;纺织服装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3.05亿元,增长44.1%;建材工业总产值60.31亿元,增长26.2%;医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均保持较快增长。玻璃、石板材、人造板、氯酸盐、特种漆包线、建筑陶瓷、棉纺、化纤等工业产品都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福耀、福辉、飞毛腿3家企业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实现我市“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西瓜太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3.7,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实现利润总额59.87亿元,增长24.5%。

建筑业稳步发展。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建筑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2004年,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3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1%。表一: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贸易、物价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连锁超市、专业市场、会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迅速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形成新格局。200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分城乡市场看,市的消费品零售额414.45亿元,增长22.9%;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65.94亿元,增长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85.22亿元,增长19.7%;餐饮业零售额71.16亿元,增长18.8%。居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汽车、家居、通讯类商品消费快速增长。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8%、117.1%、159.3%、103.1%和175.5%。会展业稳步发展,成功举办了全国煤炭订货会、第十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等各类会展活动73场,其中全国性会展5场。

商品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经过建设、盘整,我市初步形成以连江路生产资料批发走廊,鳌峰路生活资料批发走廊,建材市场、汽车及零配件市场等专业市场为龙头的商品集散中心。2004年末,市区共有各类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37个,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429.4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