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齐心协力,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全市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综合经济实力全面提升,社会更加文明,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各项主要指标均较好地完成了年初预期目标,圆满地完成了“十五”时期的各项主要任务。但经济结构升级不快,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供需矛盾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达102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57亿元,下降0.7%;第二产业增加值572.11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436.87亿元,增长15.6%。三次产业比例为2.0:55.6:42.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45758元,折合美元达5584美元。分地区看,思明区生产总值319.11亿元,湖里区生产总值301.56亿元,海沧区生产总值164.1亿元,集美区生产总值132.87亿元,同安区生产总值73.92亿元,翔安区生产总值38.0亿元;岛外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9.7%。万元生产总值(gdp)耗电873.9千瓦小时,万元生产总值(gdp)耗水20.4吨。全市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了一番,“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5.3%。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09.6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0.4%,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8.9%,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03.74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3.2%,上划中央“四税”收入105.92亿元,增长15.0%。全年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在地方级财政收入中,工商税收71.55亿元,增长23.8%;企业所得税13.55亿元,增长14.6%。全年财政支出127.72亿元,增长25.7%。在财政支出中,建设性支出47.26亿元,增长29.3%,经常性支出75.18亿元,增长21.4%。 二、农村经济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11亿元,比上年下降0.5%;其中种植业产值12.92亿元,增长0.2%;林业产值0.14亿元,增长4.8%;牧业产值9.96亿元,增长9.0%;渔业产值11.08亿元,下降8.8%。全年粮豆总产量9.44万吨,比上年下降20.1%;蔬菜总产量61.41万吨,增长11.4%;水果总产量3.64万吨,下降35.0%;肉蛋奶总产量8.59万吨,增长13.8%;水产品总产量16.78万吨,下降4.5%。全年完成订单种植面积14.6万亩;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共获得收入10.13亿元。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完成92个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项目,整合56所学校;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75%,有线电视入户率52%,开通了覆盖12万户农户的农村信息服务网;建立、完善了市、区、镇、村四级动物疫病防范网络;与工业区开发相配套,实施“金包银”工程,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取得新进展。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84万人。全市农村1.5万户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2005年厦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230元,增长10.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974元,增长24.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593元,增长11.3%,其中食品类支出消费1897元,占消费支出的41.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96.82亿元,比上年增长20.9%,总量比2000年增长1.68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026.91亿元,增长21.4%,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5%,直接拉动gdp增长9.0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产值693.04亿元,占34.2%;重工业产值1333.86亿元,占65.8%。全市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244家,共完成工业产值1678.7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2.8%;机械、电子、化工三大支柱行业共完成产值1534.9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7%;72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12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5.3%,比上年增长24.7%,形成了视听通讯、钨材料、半导体照明等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 厦工(装载机)、古龙(罐头)、石狮(卷烟)获“中国驰名商标”,古龙罐头、三圈电池获“中国名牌产品”。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彩色电视机351.2万部,增长33.5%;微型电子计算机367.62万部,增长29.0%;移动电话机1165.96万部,增长27.1%(详见表1)。 至2005年底,全市155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72.77,比上年下降6.44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1984.03亿元,增长18.3%;实现利税总额185.44亿元,增长3.0%;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9.72万元/人。 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69.18亿元,增长14.5%,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49.60亿元,增长15.8%,安装工程产值10.76亿元,下降3.8%;当年建筑企业新签合同价款201.95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48.47万平方米,增长75.8%,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1023.9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651.21万平方米,增长29.8%;建筑企业期末从业人员12.81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43万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1.62亿元,比上年净增96.97亿元,增长31.8%,增幅比上年高7.5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2.50亿元,比上年增长73.9%,对全年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75.6%。其中电力生产与供应业完成投资35.03亿元,增长4.9倍。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52.54亿元,增长2.1倍。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57.79亿元,增长16.2%,其中道路运输业完成21.39亿元,增长31.5%;水上运输业完成建设投资16.01亿元,增长28.1%;仓储业完成投资4.14亿元,增长83.2%;城市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2.43亿元,增长1.7倍。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完成投资22.16亿元,增长48.2%,其中教育行业完成投资15.70亿元,增长37.6%;卫生行业共完成投资3.66亿元,增长74.3%;文化体育行业完成投资2.67亿元,增长1.8倍。 全年全市共安排70个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总投资126.86亿元,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05.20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84.8%,占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26.8%。 全年全市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总额为549.28亿元,增长25.8%,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61.37亿元,增长83.4%;国内贷款161.81亿元,增长65.7%;利用外资24.32亿元,增长1.6%;自筹资金156.71亿元,增长3.2%;其他资金到位144.76亿元,增长13.8%。 全年投向岛外的固定资产投资201亿元,增长46.8%,高出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增幅15个百分点,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贡献率为66.1%,岛外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半达50.1%,较上年上升了5.1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全年完成96.40亿元,占全市基础设施投入的55.9%;岛外制造业投资64.15亿元,占全市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7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