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至年底,厦门市省一级达标校由4所增加到8所,省二、三级达标校达10所;4所一级达标学校的扩招改革继续逐步完善。厦门理工学院一期完工,2100名新生已经入驻;教育学院、职工大学、电视大学完成三校合并,正式命名为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到年底,全市拥有各级学校(含成人教育)1108所,全年招收生员13.71万人,年末在校生员共计50.59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2所,年内招收生员2.34万人,年末在校生6.46万人;普通中学84所,年内招收生员4.22万人,年末在校生12.57万人;小学348所,在校生15.46万人;幼儿园466所,在园人数5.1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机构)33所,在校生3.41万人;技工学校3所,在校生0.41万人;成人学校158所,全年招生0.63万人,年末在学人员6.22万人;各级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412人。全市初中毕业生2.70万人100%升入高中阶段就读,就读一级达标学校的学生占普高学生总数的比重达40%;高考录取率85.45%,高考成绩已连续7年名列全省第一。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对农民工子女就取消借读费,让由教育部门统筹进入公办初中、小学就读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享受市民子女教育的同等待遇,学校不再收取借读费。 至年底全市已有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51家,其中,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家),企业技术中心38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6家)。全市专利申请量2859件、授权量150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88件。20项优秀科技成果获福建省2005年度科学技术奖,57项获市科技进步奖。厦华电子的自有技术“微晶神画”荣获“中国平板电视技术先进奖”;“e通卡”信息化项目在全省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国首个覆盖全市域的森林明火远程监控系统建成使用,林地监控面积达到90%以上。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艺术表演场所7个,全年艺术表演场所演(映)出场次为2055场,观众合计8.90万人次;公共图书馆8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5个,博物馆3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达192.49万册(件),全年总流通148.60万人次。出版发行各类报纸9种,16504万份;图书505种,1144万册;期刊杂志26种,71万册。全市完成有线光缆干线改造48.1公里,新发展农村用户4.62万户。年末民营影视传媒经营机构8家,已在全市700多部公交车上安装车载移动显示屏。 到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895个,其中医院28家、疗养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家、卫生院16个,门诊部57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专科防治机构1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4298人,执业助理医师555人,注册护士3477人;卫生机构床位7372张,其中医院5730张,疗养院814张,卫生院547张。全市实行合作医疗或保险的有266个村,设置农村医疗点309个,拥有执业医师35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79人。全年有7个医学科研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 2005年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建发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成功申办了第16届国际马拉松和公路跑协会世界大会;成功举办厦门市第17届运动会。有58名运动员入围全国第十届全运会决赛,获得了2金3银1铜;在亚洲举重锦标赛中叶莺、姚岳伟分获女子48公斤级抓举和男子69公斤级抓举第一名;郭振东获北京羽毛球公开赛男双冠军;叶帅获第24届世界蹦床锦标赛男团金牌。厦门足球队获本年度全国足球甲级联赛冠军,成功晋级中超,并获足协杯比赛获得第三名。全民健身运动更加活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至年末全市户籍人口总户数47.20万户,总人口153.22万人,比上年增加6.44万人。家庭户均规模3.25人,比上年上升0.02人。其中,城镇人口96.1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为62.8%;岛内的思明、湖里两区户籍人口合计有68.84万人,占全市人口的44.9%,岛外人口比重为55.1%。人口出生率10.68‰,人口死亡率5.09‰;人口自然增长率5.59‰,比上年下降0.11个千分点。按性别分,男性人口总数77.47万人,女性75.75万人,各占户籍人口总数的50.6%与49.4%,性别比为102.3(女性100),与上年持平。据抽样调查推算,全市年末常住人口225万人。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03元,增长13.6%,其中人均工薪收入11390元,比上年增长9.5%,非工薪收入6701元,增长18.8%;人均消费性支出11849元,增长10.3%,其中食品类支出消费4382元,增长3.6%,占消费支出的37.0%。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4平方米。 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39.5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0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7.63万人,减少1.94万人;第二产业66.06万人,增加7.7万人;第三产业55.83万人,增加13.27万人。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22577元,比上年增长9.92%。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24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0.61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0.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9%。 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78.05万人,比上年净增13.0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年末参保人数84.03万人,比上年净增14.03万人;失业保险年末参保人数68.07万人,比上年净增13.07万人;工伤保险年末参保人数63.05万人,比上年净增10.05万人;生育保险年末参保人数21.19万人,比上年净增2.17万人。各类社会保险基金征收36.24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全市已累计接收7.3万名退休人员进入社会化管理,社会化管理率达到98.39%,并实现了100%社区管理,社区管理率居全省第一。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2.57万亩,比上年下降9.97%。当年净增耕地0.58万亩;当年净减耕地4.18万亩,其中基建占用耕地4.05万亩。 全年总用水量20979完立方米,增长6.04%,其中生活用水增长19.68%,工业基建用水增长8.81%。年内最高日供水量60.41万立方米/日。全市人均用水量93.24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31立方米。 全市已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共74家,正在开展iso14000认证工作的企业19家。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 厦门城市环保投资指数达2.49%。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6.4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8.4分贝,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82.9%。全市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58,空气质量良,空气质量优级率为38.3%。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9.5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48%;城市工业废水排放和汽车尾气的达标率分别为95.3%、82.46%;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90.48%;全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11.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