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投资结构继续调整。全年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5.3%,第二产业投资11.36亿元,比上年增长54.5%,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83.0%,第三产业投资20.4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从主要投向看,交通、通讯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加快。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奎濉河治理拖尾河道治理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合徐高速公路宿州段全线贯通,外环路改造步伐加快,丰源2.5万吨浓缩果汁项目已建成投产。汇源发电4#机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新区建设全面启动,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城市路网改造全面拉开,淮河路改造、银河路建设基本竣工,火车站广场改造完工,运粮河公园建成开放。住宅园区的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环境大为改观。小城镇建设得到加强,符离镇、渔沟镇、张庄寨镇、大庄镇等一批中心镇建设取得新成效。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市场销售兴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01亿元,比上年增长9.7%,从销售地区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8.13亿元,增长18.0%,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19.23和30.65亿元,分别增长8.2%和6.2%。分行业看,餐馆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幅居行业之首,分别比上年增长13.6%、9.5%,其他行业零售额2.48亿元,比上年增长7.3%,从商品销售类别看,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食品、烟酒、中西药、体育娱乐用品、通讯器材、建筑及装潢材料类等销售大幅提升。知名企业苏果超市、安徽商之都落户宿州,全市逐步形成了大型超市、百货店、连锁超市、专业店、专卖店等多种经营方式的销售网络。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购销旺盛,消费结构升级加快。 外贸进出口总额下降。全年进出口总额229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7.9%,其中,进口总额262美元,下降36.1%,出口总额2030万美元,下降26.7%。其中,市县级外贸出口35.7万美元,比上年增加33.7万美元,生产企业自营出口1497.8万美元,比上年减少1043.2万美元,下降41.1%,三资企业出口496.4万美元,增加268.4万美元,增长117.7%。 利用外资增长较快。全年审批外商投资企业14家,比上年增加6家。实际利用外资20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4%。 六、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4.17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公路货物运输量3998万吨,比上年增长3.8%,货物周转量27.2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2%;公路客运量6036万人,比上年下降2.7%,旅客周转量24.75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0.8%。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8.7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年末全市电话用户数63.99万户,比上年增长25.1%,其中,农村电话用户数42.25万户,比上年增加10.14万户,增长30.6%;移动电话用户数34.44万户,比上年增加8.41万户,增长32.3%;计算机互联网用户5.0万户,比上年增加0.85万户,增长20.5%。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收入11.72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上划中央收入3.61亿元,增长5.9%,地方财政收入8.11亿元, 增长4.4%,从主体税种看, 营业税、 增值税增长较快, 分别增长18.5%、12.2%;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农业税降幅较大,分别下降61.2%、11.5%、3.3%。全年全市财政支出19.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163.3%,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增长49.7%,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分别增长21.1%、12.3%、9.8%。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88.3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64亿元。其中,企业存款26.6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48亿元,同比多增加6.76亿元。居民储蓄存款148.5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91亿元,同比多增加4.32亿元。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32.1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30亿元。 保险业迅速发展。全年全市保险机构保险费收入53871万元,比上年增长59.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235万元,增长3.8%,人寿险保费收入46516万元,增长73.7%。赔款和给付支出9546万元,比上年增长40.3%,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5218万元,增长40.8%,人寿险赔款和给付支出4328万元,比上年增长39.7%。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稳定,科技经费投入增加。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17万人。 大中型企业技术经费投入2362万元,比上年增长13.5%。 技术创新取得新成就。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9.65亿元,其中,出口创汇1695.4万美元。实现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3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4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9家,其中,省级11家、市级8家;高新技术产品15项,其中,省级8项,市级7项。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全市民营科技企业371家,技工贸总收入10.97亿元,其中,100万元以上民营科技企业61家。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全市承担省“十五”重大科技专项信息化示范企业1家,信息化基础建设企业2个;省“十五”重大科技攻关、农产品加工专项、生物医药专项共计4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国家农业科技园农业专家大院项目1项。实施星火计划项目共17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11项。全年共鉴定科技成果9项,其中,4项通过省级鉴定。申报省科学技术奖3项,其中,2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评定市科学技术奖1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在校学生1.3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1所,在校学生3.47万人,其中,成人中专在校学生2.22万人;普通中学410所,在校学生48.97万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8.86万人,初中在校学生40.11万人;普通小学2157所,在校学生70.49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41%;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1.28%和1.31%。技术培训、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重视。职业技术培训毕业人数31.30万人,幼儿园在校学生5.56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0.16万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繁荣文化,不断创新艺术。我市创作一批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在全国和全省评比中获奖。梆子小戏《鞭打芦花》、泗州小戏《懒大嫂赶会》获中国博兴小戏艺术节金奖。剧本《逆火》获省规划题材创作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