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阜阳市统计局 2006年3月25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二届八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振奋精神、凝心聚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深入推进“6611”工程,努力克服多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32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幅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7亿元,下降2.3%;第二产业增加值95.4亿元,增长25.1%;第三产业增加值124.5亿元,增长11.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761元,比上年增加344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6942元/人。“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0.6∶25.7∶33.7变化为2005年的32.3∶29.4∶38.3。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71.2万人,比上年增加7.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70.3万人,减少7.5万人;第二产业115.4万人,增加11.8万人;第三产业85.5万人,增加2.9万人。年末在岗职工25.8万人,比上年略有减少。全年劳务输出190万人,其中有序输出162万人,新增劳务输出10.1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4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0.3万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2.7%。 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据对全市180多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全市企业景气指数为124.0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3.5点。从全年指数走势看,各季度企业景气指数均在较好区间内运行,表明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保持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较快增收的难度加大,城乡差距较大;经济增长的基础仍不稳固,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发展环境仍需优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小,结构不尽合理;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二、农业 2005年,全市认真贯彻中央1号、省委3号文件精神,落实“一免三补”等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1313”龙头进位工程,虽然农业生产受灾较重,但农业和农村经济依然稳定发展。农民种粮积极性依然较高,播种面积持续回升,种植结构有所优化。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99.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4.0%,粮食播种面积创1999年以来新高。棉花种植面积25.4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96.6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02.7千公顷。粮经面积比由上年的75∶25调整为77∶23。 主要农产品因灾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374.1万吨,减产11.2%。其中,夏粮220.9万吨,减产4.3%;秋粮153.2万吨,减产19.6%。全年油料产量12.4万吨,减产23.2%。棉花产量1.8万吨,减产40.3%。蔬菜产量300.8万吨,减产9.8%。水果产量5.3万吨,增长10.0%。 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当年造林面积3013公顷。全年肉类总产量51.1万吨,比上年增长6.2%。禽蛋产量10.9万吨,增长2.0%。水产品产量9.5万吨,增长4.5%。 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39.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6%;农用拖拉机14.2万台,增长0.7%;农用运输车8.3万辆,增长2.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3.3万吨,增长5.2。农村用电量6.6亿千瓦小时,增长7.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0.9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9.2亿元,增长27.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5.5亿元,增长21.6%。国有企业15.2亿元,增长8.0%;集体企业1.0亿元,增长35.1%;股份制企业26.6亿元,增长37.8%。重工业增加值25.7亿元,增长30.9%;轻工业增加值23.5亿元,增长24.7%。 重点行业增势强劲。全年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长14.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76.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7.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67.5%,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121.1%,饮料制造业增长16.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46.7%,医药制造业增长38.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卷烟增长19.9%,饮料酒增长9.0%,原煤增长98.1%,合成氨增长24.8%。 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2.6,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创历年最好水平。实现销售收入143.6亿元,增长36.0%;实现利税22.3亿元,增长51.9%,其中利润10.2亿元,增长92.1%。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4.5亿元,比上年增长31.6%。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0.5亿元,增长41.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5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07万平方米,增加12.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6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城镇投资87.6亿元,增长44.8%;农村非农户投资7.1亿元,增长94%。“十五”时期,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0.4亿元,年均增长14.2%。 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全年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中,第一产业投资1.1亿元,比上年增长64.1%;第二产业投资60.2亿元,增长67.7%;第三产业投资34.7亿元,增长25.7%。在二产投资中,工业投资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49.9亿元,增长100.8%。其中,煤炭、电力等能源工业投资36.4亿元,增长168.4%。房地产开发投资17.9亿元,增长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