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认真落实省委“把风气搞正、把作风搞实、按规矩办事”的三句话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手抓生产救灾,一手抓经济发展,努力消除禽流感和劣质奶粉事件的负面影响,团结拼搏,扎实工作,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6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增幅较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6.1亿元,增长18.8%;第二产业增加值68.6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88.7亿元,增长6.5%。三次产业比例为40.3∶26.0∶33.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087元,比上年增加475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5660元/人,比上年增加927元。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64万人,比上年增加5.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77.8万人,减少18.2万人;第二产业103.6万人,增加11.1万人;第三产业82.6万人,增加12.9万人。年末在岗职工25.3万人,比上年减少0.8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29.7万人,增加6.1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2.9%。 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据对全市180多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0.6,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3.1。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好景气区间,表明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城乡差距较大;产业结构老化,资源约束趋紧;增长方式粗放,开放度偏低;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二、农业 2004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一系列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粮食价格上扬、气候条件有利,农业生产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64.9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29.0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2.8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01.8千公顷。 粮食大幅度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421.5万吨,比上年增长93.6%,总产为历史上第四个高产年。其中,夏粮230.9万吨,增长57.7%;秋粮190.6万吨,增长167.3%。全年油料产量16.2万吨,比上年增长107.9%。棉花产量3.1万吨,增长162.0%。蔬菜产量333.5万吨,与上年持平。水果产量4.8万吨,增长23.1%。 畜牧业、渔业平稳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48.3万吨,比上年下降3.6%。禽蛋产量10.2万吨,下降1.8%。水产品产量9.1万吨,增长7.1%。 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24.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1%;农用拖拉机14.1万台;农用运输车8.1万辆,增长16.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1.7万吨,与上年持平。农村用电量6.1亿千瓦小时,增长2.8%。有效灌溉面积349.5千公顷,新增3.3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稳定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7.9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5亿元,增长6.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5.4亿元,增长12.7%。集体企业2.0亿元,下降23.6%;股份制企业12.3亿元,增长10.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1亿元,下降2.9%。重工业增加值12.1亿元,增长9.2%;轻工业增加值18.4亿元,增长4.4%。全市新产品产值7.2亿元,增长48.3%。 重点行业增长较快。全年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9%,烟草制品业增长10.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8.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81.6%,饮料制造业增长15.5%,纺织业增长4.3%,医药制造业增长4.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饮料酒增长4.1%,布增长18.1%,发电量增长5.1%,合成氨增长9.9%。 企业效益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0.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创近年最好水平。实现销售收入96.2亿元,增长18.3%;实现利税10.2亿元,增长17.0%,其中利润1.9亿元,增长7.5%。 建筑业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0.7亿元,比上年增长7.9%。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0.5亿元,增长35.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52.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3.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96.7万平方米,增加32.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9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城镇投资60.5亿元,增长30.7%;农村非农户投资3.7亿元,下降2.2%;城乡居民投资27.7亿元,增长12.6%。 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农业、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年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中,第一产业投资0.7亿元,比上年下降32.9%;第二产业投资35.9亿元,增长51.5%;第三产业投资27.6亿元,增长8.9%。在二产投资中,工业投资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24.9亿元,增长37.4%。其中,煤炭、电力等能源工业投资12.9亿元,增长198.9%。房地产开发投资14.0亿元,增长68.5%。交通运输、水利和环境管理等基础设施投资4.7亿元,增长37.4%。 “6611”行动计划成效显著。全年共安排“6611”工程续建、新开工项目261项,总投资规模597亿元,当年完成投资58.3亿元,其中市政府直接调度的47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7亿元。汾泉河治理、王家坝闸除险加固、S328线改建、太和污水处理厂、疾控中心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46个项目已建成或基本建成。 小城镇建设继续加强。到2004年底,全市小城镇数量322个,其中建制镇120个,农村集镇202个。当年小城镇建设总投入达6亿元。镇区道路铺装率提高到83.1%。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稳中趋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8亿元,增长12.1%,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为近6年最好水平。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5.8亿元,增长12.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85.0亿元,增长11.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108.3亿元,增长12.0%;餐饮业零售额18.8亿元,增长14.5%;其他行业零售额3.7亿元,增长2.9%。住宅、通讯、汽车、文化教育、旅游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中,家俱类比上年下降9.7%,通讯器材类增长7.4倍,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0.8%,日用品类增长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