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滁州市统计局

滁州市统计局

2004年2月28日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克服了“非典”疫情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全市经济跃上了一个新平台,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继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稳步增长。据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0.5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8亿元,下降14.5%;第二产业增加值131.0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106.7亿元,增长10.0%。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为20.9:43.6:35.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960元,比上年增加420元。

宏观经济景气保持高位运行。2003年第四季度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与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31.9,反映全市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35.2。

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销售收入在规模以上企业中的份额下降到23.0%、17.0%,混合所有制和民营企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年末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分别发展到7.9万户、5118家。农村税费改革取得良好效果,涉农收费行为得到规范。粮食补贴方式改革全面展开,农民获得直接补贴1.4亿元。各级政府积极推进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扩大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范围。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在招商引资、城市改造、经济适用房建设、节展经济等方面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了政府、企业、群众“多赢”。依法行政和反腐倡廉并重,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审计和查处力度。全年审计37个项目,查缴入库资金91万元。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方面,采取一系列新举措,规范了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了监督约束机制,促进了企业规范运作。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层次和外向度不高;县域经济相对薄弱,发展不平衡;部分公益事业建设滞后,投资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

二、农业

注重规模、质量、效益并重的农业经营理念初步形成。通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优化品种,优化结构,优化布局,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82.9万公顷,下降0.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4.5万公顷,下降0.5%;油料播种面积18.8万公顷,下降0.5%;蔬菜播种面积4.3万公顷,增长2.0%。

由于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和后期高温热害等多种自然灾害影响,全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出现较大幅度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73万吨,比上年下降45.4%;全年油料产量29.0万吨,比上年下降23.8%;棉花产量1.2万吨,下降33.0%;水果产量44.5万吨(含果用瓜等),比上年下降17.7%。

林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林业实现增加值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增幅比上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6568公顷,比上年增长90.2%,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6153公顷。新封山育林面积4265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68407公顷次。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畜牧业品种结构得到改善,种草养畜成为畜牧业生产大趋势。“三元”杂交猪、波尔山羊等优良品种在全市得到较大推广。全年牧业实现增加值19.28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全年肉类总产量35.9万吨,比上年下降3.1%;禽蛋产量8.8万吨,比上年下降0.4%。牛奶产量6662吨,比上年增长56.4%。

渔业生产损失较大。全年渔业实现增加值11.69亿元,比上年下降10.7%。水产品产量21.44万吨,比上年下降4.5%。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36.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6%;农用拖拉机347.4万台,比上年增长2.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7.86万吨,比上年增长0.6%。农、林、牧、渔生产用电5.08亿千瓦小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4.1万公顷,比上年净增2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速继续加快。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05.5亿元,比上年增长8.4%。增速比上年提高近6个百分点。其中,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9.1亿元,增长1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9.8亿元,增长11.9%;集体企业增加值3.3亿元,下降32.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7.5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1.9亿元,占总产值的7.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多保持增长,具体如下:

家用电冰箱58.68万台,比上年增长22.6%;彩色电视机116.84万部,比上年增长4.6%;卷烟30万箱,比上年增长15.3%;白酒3.43

万吨,比上年增长26.2%;化肥(折纯)9.05万吨,比上年下降2.8%;内燃机514.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0.2%;发电量19860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5%;水泥241.3万吨,比上年增长22.1%;改装汽车15305辆,比上年增长12.5%。

通过推进改制重组、结构优化、产品升级,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0.3%,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为多年来的最好水平;实现销售收入146.1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利税总额16.5亿元,比上年增长31.0%,其中实现利润5.3亿元,比上年增长26.2%,产品销售率94.9%,成本费用利润率4.18%,上升0.7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58991元/人,增长13.9%;资本保值增值率115.6%,上升8.2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1.2%,提高1.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0.8%;流动资金周转次数1.8次,加快0.1次;企业亏损面为33.0%。

建筑业竞争激烈,总体生产和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5.5亿元,比上年增长22.0%,比上年快3.6个百分点。本市资质等级三级及三级以上建筑企业99户,比上年减少3户;施工工程个数1355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004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68.2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7.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45.5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9.1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