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市委、市政府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大力改善投资软、硬件环境,积极引进内资、外资,启动和激活民间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强劲。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7.34亿元,比上年增长63.0%,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68亿元,比上年增长22.6%。更新改造投资保持较高的速度,完成1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分行业看,制造业投资大幅增加,完成13.1亿元,比上年增长58.6%。全年施工项目278个,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183个,当年新开工项目226个,已投产项目137个。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良好。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完成2.37亿元,蚌宁高速公路完成6.50亿元,外环路二期工程完成1.22亿元,滁州卷烟厂“十五”技术改造联合项目完成0.71亿元。凤阳县水泥熟料技术改造工程完成0.35亿元。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购销活跃,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发展。全市商贸流通企业依据市场需求变化,着力改善商品供给结构,坚持诚信经营,提高服务水平,促进了市场销售。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36亿元,比上年增长6.4%,增幅基本与上年持平。分城乡看,城市与县城消费品市场旺于农村消费品市场。全年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8.46亿元,县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1.4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1%、6.4%;而农村消费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8.46亿元,比上年增长5.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消费起主导作用。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5.76亿元,餐饮消费11.3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9%、7.0%。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26.08亿元,比上年增长5.6%。 市场物价小幅上涨,其中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居民消费品价格涨幅略高于零售商品价格涨幅。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1%。分商品类别看,对价格总水平影响最大的食品类价格比上年上升3.7%,烟酒及用品上涨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5.5%,居住上涨0.1%。与上年比价格有所下降的有:衣着类下降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2.1%,交通及通讯工具下降4.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4%。 工业品价格总水平小幅上升。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1.3%,其中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升3.9%,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下降2.2%;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下降0.4%,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升4.4%。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上升3.7%。 房地产价格略有上升。全年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升2.8%,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上升2.8%。房屋租赁价格上升0.6%,土地交易价格上升2.9%。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实现大幅增长。我市通过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不断增强外贸企业市场竞争力,积极为出口企业搞好服务,推动出口快速增长。全年商品进出口总额1658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9.6%。其中,出口总额11659万美元,进口总额4927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7.4%、55.1%。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新签外资项目27个,实际利用外资401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4%。 旅游业平稳发展。全年投入旅游业资金有所增加,加大对老景点的维护和新景点的开发力度以及旅游设施投入,改善了旅游环境。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醉翁亭文化旅游节。全年入境旅游人数152.7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4.0%,其中入境国外和港澳台游客6027人次,比上年下降17.4%。全年旅游总收入6.4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86.8万美元,旅游商品出口创汇113.7万美元。年末全市共有旅游饭店22家,星级饭店18家。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全年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23.4亿元,比上年增长8.8%。货物运输周转量30.6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26.58亿吨公里,增长12.4%;旅客运输周转量24.5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0.1%。港口吞吐量378万吨,比上年增长7.8%。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全年业务总量9.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0%。邮政部门业务总量8338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67.9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6.5%,其中,市话用户数26.43万户,农话用户数41.56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6.2%、26.7%;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43.54万户,比上年增长31.5%。年末电信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6.55万户,比上年增长20.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全年财政总收入19.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07亿元,比上年增长9.2%。财政支出23.01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在财政支出中,教育事业费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基本建设等支出占居较大比例。医疗卫生、农业及社会保障支出投入加大,分别比上年增长37.3%、300.3%、26.8%。同时,科技、文体广播支出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金融健康平稳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84.6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2%。其中,企业存款33.1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2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33.7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66.7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8%。其中工业贷款19.8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8亿元;个人消费贷款6.4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7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新险种不断推出、业务量快速上升。全市保险业承办国内保险业务承保额4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倍。国内保险保费收入5.78亿元,比上年增长47.1%,其中,财产保费收入1.20亿元,比上年增长6.1%;人寿保费收入4.58亿元,比上年增长63.6%。全年保险赔款和给付1.51亿元,比上年增长63.4%。 证券交易开户、交易量增加。至年底,全市证券营业机构2个,股民开户1.72万户,比上年增加2.7%。年交易额2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稳定。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8万人,比上年增加1000人。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省市两级高新技术企业35家,高新技术产品20个,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2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240家。我市被省科技厅列为全省首家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科技经费投入继续增加。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全年科技经费支出额9708万元,比上年增加35.9%。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新成果,全年完成科研成果16项,比上年增长45%。全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3项,处国内领先水平6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