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8 滁州市统计局

教育事业进一步得到重视。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76%,幼儿园215所。小学1516所,在校生43.22万人;全市各类普通中等学校326所,在校生34.71万人,其中普通中学296所,在校生32.66万人。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及技术培训工作协调发展。滁州师专“专升本”已上报教育部待批,滁州技术学院招生规模扩大到1700人,滁州卫校筹建医学专科学校工作开始启动。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和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群众文化馆(站)173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量340万册。影剧院7个,广播电视台16个,有线电视台7个,有线电视用户10.4万户,广播覆盖率93.75%,电视覆盖率92.97%。滁州日报发行量2.6万份。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提高,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得到加强,特别是“非典”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卫生事业应急处理能力有所增强。天长市、凤阳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31个,比上年增加4个。其中,医院37个、乡镇卫生院253个,卫生防疫机构8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全市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8463张。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883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生3898人,注册护士2064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运动员在省以上竞赛中共获得金牌59枚、银牌57枚、铜牌64枚,分别比上年增长2.6%、18.0%、36.0%。全年举办县以上运动会21次。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本完成。当年新建改造扩建道路13条,长度16公里。南湖公园改造和明光路、紫薇南路、花园路、南谯北路等一批城市干道改造建设如期竣工。全年煤气供应总量达795万立方米,用气人口6.2万人,其中部分地段居民天然气已开通。市区园林绿地面积2080.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792.7公顷。年末,滁州市区公交营运线路8条,比上年增加1条,实有公交营运车辆97辆,客运总量595万人次,客运总量比上年增长12.1%。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标拍卖制度运行良好。各县(市)城和重点小城镇建设也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0.9%。

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286人。市、县级环境监测与监理站8个,环境监测与监理人员160人。当年完成环境限期污染治理项目12个,环境治理项目总投资876万元。烟尘控制区27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2.11%。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92.41%。城市空气质量基本保持国家二级标准以上。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全年人口出生率为9.96‰,死亡率为4.96‰,自然增长率5.00‰,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比上年上升0.1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32.94万人。劳动力有效流动,一产从业人员减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33.2万人,比上年增加11.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32.5万人,第二产业49.3万人,第三产业51.4万人。年末,全市城镇在岗职工人数(不包括个体、私营、乡镇企业从业人员)21.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7万人。年末,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28.9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77元,比上年增长9.3%;人均消费性支出5136元,比上年增长2.8%。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42台,电冰箱95台,洗衣机105台,空调器55台,照相机35架,摩托车33辆,影碟机65台,固定电话94部,移动电话65部,家用电脑9台,互联网用户2户,家用汽车2辆。

农民收入有所下降。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67元,比上年下降11.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43元,增长2%。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62台,家用电冰箱11台,洗衣机34台。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7%,分别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2.6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1.8平方米。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在岗职工工资水平有所提高。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55万个。多渠道安置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1.9万人,其中安置“4050”人员4600多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8.26亿元,增长8.9%,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8460元,增长15.6%。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已达17.8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已达29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32万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线人数6.72万人,支付低保金4623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数163个。福利院床位数4633张,比上年末增长4.9%。优待军属总户数3869户。农村五保户集体供养人数1.8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5.7%。城市(镇)社会服务网络建设也有较大进展,已建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87个,比上年末增长6.7%。

注:1、公报中部分数字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量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信心指数、景气指数均以上年为100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