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7年,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安徽省徽州文化博物馆建成并顺利开馆。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5座、剧场影院9个、文化馆8个、图书馆7个,藏书总量39.9万册。全市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7座,有线电视用户达20.2万户,入户率达42.6%,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全市101个乡镇已全部通广播电视,通播率达100%,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0%,96.0%,比上年均上升1.0个百分点。全市广播电台共播出稿件4.06万篇,上中央台和省台各21篇和251篇。共自办电视新闻1.29万条,上中央台和省台各94条和596条。 2007年,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保护名录体系,并公布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9项和区县保护名录120余项。我市又有18项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四人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还编制了《黄山市文化大市建设规划》、《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 在全市范围内共送戏下乡80余场,中心城区广场文化活动40余场,举办“廉政文化广场月月演”文化活动13场,百场演出进村活动近150余场,千场电影进千村活动放映电影达2000余场。在安徽省第八届艺术节上,书画、摄影和歌舞等文艺作品取得了两金两银;在沿江七市戏剧票友大赛中获群艺金、银奖各一名;《广丰舞狮》在全国农运会上勇夺金牌,还承办了四省四市第四届民间艺术节。 2007年全市产妇总数12104人,产前检查率为96.1%,新法接生率99.53%,住院分娩率为98.85%。全市3岁以下儿童实行系统监管人数为27750人,监管率为75.37%。全年已完成3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10个规模化建设任务,共投入经费54.4万元。目前全市已有200余名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经过系统培训走上了社区卫生工作岗位。 全市有94.4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平均参合率为87.4%,全年全市参合农民报销人数达4.23万人次,补偿资金3485万元。完成乡镇卫生院国债建设项目53个,总投资1597万元,改扩建面积2.93万平方米。完成县级医院改扩建项目,建设面积9000平方米,完成投资990万元。 2007年,在竞技体育方面我市运动员在省级(含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7枚、银牌9枚、铜牌25枚。在群众体育方面,全市举办大型全民健身活动累计达86次,活动人数达11.2万人次。在体育赛事组织方面,成功主办了第二届中国黄山国际山地节、三届中国黄山国际健走节、首届传统武术大会暨武术套路国际邀请赛、第三届中国黄山国际登山大会。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全市共有体育场地1031个;人均场地面积达1.39平方米,居全省前列。市民健身中心“两馆”暨游泳馆和训练馆正在建设,各区县体育场馆建设也有新进展。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全年电脑体育彩票销售额达4369.2万元,增长56.1%。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到2007年底,全市已建较大规模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56处,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的基地面积达72.2万亩中,其中:有机8.15万亩,绿色16.2万亩,无公害49.5万亩。全市生态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83家,营销收入达16.72亿元,初步形成以茶叶、蚕桑、菊花、经果、木竹和山野食品为主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全市已建环境优美乡镇31个,其中,全国环境优美乡镇5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2个;已建生态村96个,其中省级生态村26个。新安江流域建设生态共建共享示范区建设列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试点。 2007年,城区全年日均空气污染指数为51,全市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100%。酸雨频率为61.3%,同比下降21.31%。新安江、太平湖地表水水质良好,年均值达年均值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合格率100%。阊江、黄山风景区水质优良,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合格率100%。全市县级以上9个饮用水源合格率达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1.7分贝,同比下降1.2分贝,达到2类区标准,噪声功能区达标率达100%。全市昼夜等效声级的年均值为49.8分贝。 2007年,全市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791起,死亡137人,分别比上年事故起数下降11.91%,死亡人数下降9.86%。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64人,比上年下降21.95%。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47.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28万人,比上年增加0.8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24万人,出生率8.41‰;死亡人口0.82万人,死亡率为5.53‰;全年自然增长人口0.43万人,自然增长率为2.89‰。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6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9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9%和15.8%,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781元,比上年增长21.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65元,增长15.9%。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6.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9.1%,分别比上年下降4.0和0.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总建筑面积31.8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6.8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7平方米。年末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见表),其中每百户城镇居民家用电脑拥有量53台。 2007年城乡居民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单位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洗衣机 电冰箱 空调器 摩托车 彩色电视机 固定电话 移动电话 家用电脑 台 台 台 辆 台 部 部 台 100 93 92 27 159 92 160 53 25 36 5 68 130 109 91 3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52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6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2719人。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介绍8.07万人次,新增劳务输出1.34万人。全市再就业培训4366人,创业培训840人,建立了3个创业园,8条创业街,共发放新增小额担保贷款1402.8万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全年共受理清欠案件305件,解决拖欠工资额612.4万元,结案率为100%,清欠额较上年下降45%。全年共检查1085家用人单位,涉及用工人员3.6万人,督促167家用人单位整改,补签劳动合用0.5万份。新签劳动合同1.98万份,签订率达92%。全年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66起,结案率为98%。 在保持我市基金征缴率较高水平基础上,养老金发放率达100%。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9.57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13.8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9.7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6.44万人(其中农民工为2.0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3.37万人。100%按时足额发放3.03万名企业离退体人员养老金共计2.74亿元;有2.03万名被征地农民进入社会保障。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于7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到年末,全市城镇居民参保人数达到9.82万人,基金收入达1096.8万元。全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3914户,共25902人,发放低保金3312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4678户,共43141人,发放低保金1539万元。资助农村低保对象和五保户参加新农合,资助城市低保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全年累计救助57058人次,发放救助资金455.9万元。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5852万元,增长6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