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黄山市统计局 (2008年2月28日) 2007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一强三大”目标,按照“总量上规模,人均争先进”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全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5.1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增幅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创1998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70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81.50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102.95亿元,增长1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560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1%。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5.1:36.7:48.2调整为14.3:37.9:47.8,其中:一产下降0.8个百分点、二产上升1.2个百分点、三产下降0.4个百分点。全年财政收入20.27亿元,增长29.6%,创1996年以来新高;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为9.4%,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8%。在调查的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5%,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1.5%,衣着价格上涨2.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0.1%,交通和通讯下降1.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1%,居住类上涨5.0%。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2.65%,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3.95%,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下降0.48%。 物价指数 (上年同期=100) 指标 累计比 指标 累计比 一、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食品类 其中:粮食 油脂 肉禽及其制品 蛋 水产品 鲜菜 104.8 111.5 104.1 123.2 131.8 123.8 110.3 106.5 鲜瓜果 2、烟酒及用品 3、衣着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6、交通和通讯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8、居住 90.9 101.5 102.1 101.1 100.1 98.1 99.9 105.0 二、农业 2007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12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6.6%;其中,农业25.35亿元,增长9.4%;林业7.16亿元,增长3.9%;牧业15.91亿元,增长3.8%;渔业0.75亿元,增长1.3%。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72万公顷,下降2.1%,产量35.40万吨,增长2.5%;油料产量3.32万吨,增长8.5%;蔬菜产量36.39万吨,增长4.2%;瓜类产量4.59万吨,增长5.0%;茶叶2.13万吨,增长6.8%;水果4.00万吨,增长30.0%;蚕茧7135吨,增长7.5%。粮经比例为53.2:46.8。 全年共植树造林5.72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荒山造林4.4万亩,义务植树282.3万株;封山育林(含续封)471.9万亩。全市现有540万亩重点公益林,森林覆盖率达到77.4%。全市共批准建立6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1.8万公顷。 全年肉类总产量78435吨,增长4.7%;禽蛋总产量18436吨,增长10.9%;全年生猪出栏83.59万头,增长1.4%;家禽出栏444.21万只,增长8.7%。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7243吨,增长0.9%。 2007年末,共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7.00万千瓦,其中农用拖拉机1.66万台,农用运输车4380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6177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807吨。全市新增灌溉面积0.7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1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5万亩。年末全市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95.09万人,覆盖率达79.9%。 三、工业和建筑业 按初步核算口径,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59.5亿元,增长24.0%,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27.7%,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2%,拉动经济增长6.2个百分点。
截止到200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3家,比年初增加77家,其中,有24家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亿元,比上年增加11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3.4亿元,增长35.6%,增幅比上年提高9.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37.4%,重工业增长34.3%,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15.3个和5.9个百分点。从所有制结构看,2007年,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6.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3.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从行业构成看,全市十大工业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6.3亿元,增长33.1%。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3.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36.8%、饮料制造业增长42.1%、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长37.7%。从工业产品看,重点监测的21种工业品中,有18项工业品实现增长,其中服装增长92.6%、水泥增长51.8%、蓄电池增长48.1%、塑料树脂及共聚物增长31.5%、电光源增长29.7%。 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 指标 累 计 比上年增长 (%) 指标 累 计 比上年增长 (%) 发电量(万千瓦时) 罐头(吨) 白酒(吨) 啤酒(吨) 精制茶(吨) 化学纤维(吨) 丝(吨) 丝织品(万米) 服装(万件) 人造板(立方米) 机制纸(吨) 1793 3298 4463 43050 59230 1752.3 1301 410.3 618.45 198878 15879 4.2 -14.8 14.2 29.4 29.1 10.1 8.7 25.7 92.6 14.6 -9.9 塑料树脂及共聚物(吨) 油墨(吨) 中成药(吨) 水泥(万吨) 日用陶瓷(万件) 钢材(吨) 金属切削机床(台) 阀门(吨) 蓄电池(千伏安时) 电光源(灯泡) 127812 7146 490.65 44.92 640 13050 7743 1316 303428 4551 31.5 20.9 -27.2 51.8 29.2 7.9 4.1 16.1 48.1 29.7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4.75%,比上年提高16.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7.63亿元,增长41.5%,增幅比上年提高16.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41亿元,增长49.4%,增幅比上年提高28.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26家,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8%,所占比重比上年少3.0个百分点。 全市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59家,平均从业人员达到3.13万人,完成建筑业产值22.81亿元,增长27.1%,实现利润总额0.5亿元,增长30.9%,全员劳动生产率7.28万元/人。施工面积384.2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91.6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7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3.2亿元,增长30.8%,总量和增幅分别居全省第9位和第13位。
从投资结构看:1、城镇投资完成189.8亿元,增长28.3%,农村投资完成23.4亿元,增长54.4%。2、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4亿元,增长89.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6.5亿元,增长81.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50.4亿元,增长16.9%。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3.0:26.5:70.5,与上年相比,一产投资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二产投资比重上升7.4个百分点,三产投资比重下降8.3个百分点。3、全市349个“443”行动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8.5亿元,增长36.6%,高于全市投资5.8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的贡献率达73.9%,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2.8个百分点。4、工业完成投资45.9亿元,增长87.4%,其中制造业投资39.3亿元,增长92.1%;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完成投资40.9亿元,增长13.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业完成投资28.5亿元,增长16.2%;文教体育和娱乐业完成投资9.5亿元,增长5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