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8 滁州市统计局

全年保费收入13.63亿元,比上年增长43.99%,其中,财产保费收入3.73亿元,增长30.2%;人寿保费收入9.90亿元,增长49.8%。全年保险赔款和给付4.89亿元,比上年增长56.2%。其中,财产业务赔款支出2.44亿元,增长69.1%;人寿业务赔款支出2.45亿元,比上年增长45.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13万人。民营科技企业356家,比上年末增加29家。全年专利申请数412件,比上年增加63.5%。全年鉴定科技成果19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新增省星火计划项目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名牌产品5个。全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额1.19亿元,比上年增长5.8%。

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幼儿园279所,比上年末增加21所;小学913所,专任教师1.60万人,在校生34.04万人;普通中学校287所,比上年末增加2所,专任教师1.56万人,在校生28.64万人;高等学校4所,专任教师1540人,在校学生3.30万人,比上年增长5.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公共图书馆7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43.4万册,影剧院7个,广播、电视台8个,有线电视台7个。全市广播覆盖率94.54%,电视覆盖率97.11%。广播全年播放时间3.32万小时,其中自办栏目播放时间1.67万小时;电视全年播放时间3.93万小时,其中自办栏目播放时间1.44万小时。有线电视用户24.81万户,比上年增加26.2%,滁州日报全年发行3.1万份。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农民歌会,精心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宣传文化活动。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2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7个,疾病控制中心8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全市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0068张,比上年增长18.9%,其中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9763张,比上年增加1597张。卫生机构人员数1.28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08万人,执业医生4506人,注册护士2192人。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317.79万人,参合率90.86%。

3名滁州籍运动员参加北京奥运会并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在省级竞赛中共获得金牌36.5枚、银牌17枚、铜牌17枚。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全年新改扩建公路1363公里,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4529公里。全市建成区面积94.5平方公里,比上年末增加7.0%,其中市辖区43.9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面积1915公顷,比上年末增加4.4%;新建、改造、扩建道路48.9公里,比上年减少6.7%;人行道铺装面积943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6.9%。年末市辖区自来水日生产能力达18万立方米,用水人口30.89万人,比上年增加0.53万人;煤气供气总量7152万立方米,用气人口15.31万人,比上年增加39.2%。年末,市辖区公交营运线路10条,实有公交营运车辆295辆,全年公共汽车客运总量22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4.8%。市辖区生活垃圾清理13万吨。“大滁城”建设取得阶段成果,完成滁城总体规划修编并获得省政府批准,滁城总规划面积从60平方公里扩大到95平方公里。

年末,市、县级环境监测与监理站8个。自然保护区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6.66千公顷。当年人工造林面积4.20千公顷。年末森林面积31.98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2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4.04%。年末污水处理厂3座,比上年末增加1座。全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76万吨,比上年下降9.5%;工业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50万吨,比上年下降7.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9%,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7.8%。城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年单位生产总值耗能下降4.3%。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0.23‰,死亡率为5.09‰,自然增长率5.14‰,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比上年上升0.51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47.37万人,比上年增加3.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7.60万人,农业人口349.77万人。全市常住人口412万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55元,比上年增长12.4%;人均消费性支出8882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食品支出3501元,增长5.8%,衣着支出增长17.0%,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41.9%,医疗保健支出增长49.9%,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65.6%,居住支出增长8.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4%。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29台,电冰箱94台,洗衣机99台,空调器96台,照相机20架,摩托车29辆,固定电话87部,移动电话147部,家用电脑42台,家用汽车1辆。

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建筑面积29.1平方米,与上年持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8.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2平方米。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1488元,比上年增长21.0%。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43元,比上年增长18.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01元,增长25.7%。其中食品支出1352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0%。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07台,家用电冰箱59台,洗衣机69台,摩托车54辆,移动电话111部,家用电脑2台,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3.8%、84.4%、30.2%、35.0%、79.0 %、持平。

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农村低保工作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21.29万人和32.39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长6.9%、7.0%。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21.3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4.4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9.2%。生育保险人数为12.6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2.9%。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6.23万人。参加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3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2%。参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1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2.4%。

基层工会总数3654个,比上年增加13.1%。全年送温暖工程筹集资金1161万元,发放1125万元。年末乡镇以上妇联组织192个,春蕾工程全年捐赠资金17.58万元,资助女童入学或返校人数22名。

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158个,福利院床位10265张,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6%、70.1%。农村传统救济人数3534人,比上年末增长4.4%。全年城乡医疗救助4727人次,比上年增长31.9%。年末,城镇社区各种服务设施数827个。

全年发生火灾事故547起,比上年减少23起,火灾直接经济损失698.6万元,比上年增加121.1%;发生交通事故316起,比上年减少44.7%;全年人民法院审结刑事犯罪人数2168人,民(商)事案件发案1.26万件,比上年增长18.9%。

注:1、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