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安庆市统计局

安庆市统计局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方针政策,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深化各项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统计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85.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34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25.95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94.19亿元,增长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731元,比上年增加342元。

市场价格稳中略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7%。其中,食品、衣着和居住价格同比上升1.8%、4.5%和0.8%、其它方面的价格均比上年有所下降,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分别下降1.0%、1.3%、3.0%、9.1%。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单位从业人员有所减少。年末全市单位就业人员31.3万人,减少0.4%。其中,第一产业2.0万人,减少0.5万人;第二产业9.5万人,减少0.6万人;第三产业19.8万人,减少0.2万人。年末全市在岗职工30.1万人,比上年减少0.9万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0%。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的优化,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工业结构加速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取得成效,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形成。三产中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3.5:43.6:32.9调整为22.9:44.1:33.0。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5.45,比上年提高17.6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76.01亿元,增长5.5%;实现利润3.51亿元,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层次仍然不高,人均水平偏低,县乡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工业化相对滞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全市经济具有支撑作用的大企业比较少,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民间投资启动不快,农村市场销售不旺,低收入人数较多,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调整趋向市场化。全年农物种植面积为603.89千公顷,保持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粮食、棉花种植面积为334.96千公顷和45.05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减少0.44%和8.83%,油料、蔬菜、药材的种植面积为113.56千公顷、43.98千公顷、1.8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97%、0.62%和7.70%。主要农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为90%以上。

粮食产量保持了与去年基本持平,结构有了较大的调整。全年粮食产量180.8万吨,仅比上年减少0.13%。其中夏粮产量7.0万吨,减少11.5%;早稻产量48.71万吨,减少9.1%;秋粮产量123.94万吨,增长4.6%。

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全年棉花产量5.8万吨,比上年增长0.4%;油料产量16.10万吨,减产19.1%,其中油菜籽为14.64万吨,比上年减少20.4%;蚕茧0.38万吨,比上年增长2.9%;水果产量1.31万吨,比上年增长22.3%;茶叶产量0.31万吨,增长7.4%;

林业发展迅猛,畜牧业、渔业生产稳定。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3.9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73.4%,幼林抚育作业面积89.76千公顷次,增长14.31%。全年肉类总产量21.17万吨,比上年增长6.7%;禽蛋产量10.30万吨,增长2.6%;水产品产量25.582万吨,增长4.3%。

农业现代化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平稳。2002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72.56万千瓦,比上年减少1.0%;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6.98万吨,下降0.1%;农村用电量5.37亿千瓦小时,增长4.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0.25亿元,比上年增长7.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90年不变价下同)139.38亿元,增长12.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55.08亿元,增长7.0%;集体企业26.89亿元,增长0.8%;股份制企业38.82亿元,增长25.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2.95亿元,增长14.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23.52亿元,增长22.1%。重工业总产值79.50亿元,增长12.93%;轻工业增加值59.88亿元,增长12.3%。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56%,比上年提高0.47个百分点。

环新集团、华茂集团、枞阳海螺实现利润接近或超过亿元。高档服装布料、精密机械配件等一批高附加值新产品投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5.84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纱、合成洗涤剂、塑料制品、化肥和水泥分别比上年增长10.9%、7.6%、3.5%、6.5%和4.3%;原油加工、人造板比上年增长6.9%、4.3%。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5.70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全市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52亿元;施工工程个数4167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954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33.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7.8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608.6万平方米,增加174.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60.2万平方米,增加33.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2002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60.23亿元,增长38.6%;城乡集体投资7.77亿元,下降5.0%,城乡私人投资17.84亿元,下降10.6%。基本建设投资33.04亿元,增长40.6%;更新改造投资15.55亿元,增长16.5%;房地产开发投资9.15亿元,增长33.6%。交通、能源、社会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3.59亿元,增长59.7%;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完成投资2.89亿元,增长4.4倍;社会服务业(包括市政工程)完成投资2.16亿元,增长60.3%;教育文化与广电完成投资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倍;水利业完成投资4.36亿元,与上年持平。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已建成通车的合安高速安庆段、四大江堤加固、长江大桥三项重点工程全年分别完成投资5.00亿元、3.31亿元、2.81亿元,2002年陆续开工的项目大电厂、农网改造二期、合铜黄高速公路枞阳段等分别完成投资2.47亿元、3.28亿元、2.51亿元。园区建设发展明显,开发区1.3公里起步区、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桐城民营经济开发区当年完成投资分别为0.81亿元、0.63亿元、0.6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