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8 淮北市统计局

县区工业增势强劲。三区一县共实现增加值23.9亿元,平均增长50.2%;占全市工业总量比重达到20.2%,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其中,杜集区3.8亿元、相山区3.3亿元、烈山区4.6亿元、濉溪县12.1亿元,分别增长50.6%、44.3%、55.3%和 49.8%。

建筑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企业55家,完成增加值10.9亿元,比上年增长35.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0.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0.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3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7.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积极顺应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1.2亿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城镇投资129.5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17.5亿元,分别增长35.9%和40%。工业投资比重不断提高。全年共完成工业投资115.7亿元,增长54.3%,占总投资的比重达到76.5%,比上年提高8.6个百分点。在工业投资中,采矿业完成投资58.6亿元,增长 18.8%,制造业完成投资43.2亿元,增长97.3%,电力行业完成投资13.9亿元,增长268.7%。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66个,年度计划投资65.7亿元,全年完成投资66.2亿元。列入省“861”行动计划的共有29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47.2亿元(含循环经济项目12亿元投资),全年完成投资59.9亿元。涡北矿井、许疃矿井扩建、500kV变电站、烈山陶瓷基地等 18个项目竣工投产;临涣煤化工一期焦化项目1#、2#炉已正常生产,3#炉已烘炉,4#炉已完工,3#、4#焦炉除尘站安装完成70%;焦化二期加快推进。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增幅为近10年来最高水平。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2.8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6亿元,分别增长17.6%和19.9%;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其中城市零售额52.3亿元,增长18.1%,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0.4亿元,增长15.9%。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海外游客4910人次,比上年增长37.9%;接待国内游客195.2万人次,增长21.8%。旅游总收入9.9亿元,增长 28.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10万美元,增长8.4%;国内旅游收入9.7亿元,增长29.3%。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6家。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在生产型企业及民营出口企业进出口迅猛增长的带动下,我市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301万美元,增长36.2%, 其中出口5852万美元,进口1449万美元,分别增长23.6%和130.8%。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全方位、宽领域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外资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家,实际利用外资6321 万美元,增长39%;引进市外资金120.1亿元,增长71.6%,其中省外资金81.7亿元,增长67.3%。引进2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140个, 其中工业项目112个。天津宝迪、山东六和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我市。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淮北)煤矿机械装备投资贸易洽谈会,签约合作项目38个,协议投资额20.9亿元。

园区经济加快成长。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为目标,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区工业园区建设,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全年三个省级开发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3亿元,比上年增长49.7%,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6亿元;实际利用内资24.2亿元,比上年增长61.3%。

七、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4009万吨,比上年增长10.6%;货物运输周转量134213万吨公里,增长19.2%。完成客运量3783万人,增长11%,旅客运输周转量229522万人公里,增长14.9%。

邮政电信事业较快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8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邮政业务收入0.7亿元,增长12.9%;电信业务收入7.3亿元,增长13%。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 58.8万户,比上年增加2.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8万户,增加8.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4.9部/百人。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5.6亿元,比上年增收4.5亿元,增长14.4%。分级次看,一般地方预算收入15.6亿元,增长17.5%, 上划中央收入19.7亿元,增长12.1%;分市县看,市级完成财政收入29.6亿元,增长10%,濉溪县完成财政收入6亿元,增长42.8%。全市完成财政支出30亿元,增长27.1%。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用于经济建设和民生工程的支出明显增加。

金融信贷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00.8亿元,较年初增加23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亿元,较年初增加 11.3亿元,增长7%;各项贷款余额151.1亿元,较年初增加19.7亿元,增长15%;存贷比达到50.2%,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8.04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49亿元,增长21.3%;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6.55 亿元,增长36.5%。赔款和给付0.58亿元,下降12%,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0.45亿元,下降21.3%;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0.13 亿元,增长49.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校2所,当年招生7451人,在校学生24705人,当年毕业学生5914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1所,在校学生3.2万人,当年毕业学生7826人。普通中学138所,在校学生16.9万人,其中,高中29所,在校学生5.1万人;初中109所,在校学生 11.8万人。小学571所,在校学生20.8万人。2007年我市高考报名22169人,比上年增加3178人,录取12657人,录取率 57.06%,其中,本科录取5057人,高职(专科)录取7600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6.97%,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幼儿园70 所,入园儿童2.9万人。

表四:

2007年全市各类学校基本情况

单位:人

指标 学校数(所) 招生数 在校生数 毕业生数

普通高等教育 2 7451 24705 5914

中等职业教育 31 12336 32131 7826

普通高中 29 16999 50830 15515

普通初中 109 33239 117928 38878

小学 571 29939 208368 33239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全年科技计划共安排项目92项,投入科技三项经费349.5万元;取得重要科学技术成果 64项,其中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及先进水平30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8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品12个。主要科技成果有:祁南煤矿瓦斯灾害综合治理模式及工程实践、复杂环境下浅埋大断面隧道超长水平冻结施工技术研究等。2007年末,全市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 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高新技术产品46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项;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27.9亿元,利税3.84亿元;全市百万元以上民营科技企业55家。全市获得国家科技部公布的首批“国家星火计划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单位”6个、“国家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1个、“省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